7月的合肥持續高溫,在小蜀山支渠黃大塘段,一群“護渠人”正彎腰弓背,在齊腰深的泥水中艱難前行。他們的手臂被曬得通紅,汗水順著臉頰滾落,混著渠水浸透衣背——這是蜀山區農業綜合管理服務中心的水務工作者正在開展清淤除草作業,他們用堅守保障著10萬余畝農田的灌溉“生命線”。
蜀山區農業綜合管理服務中心的水務工作者正在開展清淤除草作業。
7月16日上午9點,烈日已把水面烤得發燙。59歲的張勇穿著厚重的防水褲,和同事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渠道中挪動。作為小蜀山管理所北分路電灌站站長,這位在水利一線奮戰42年的“老黃牛”明年1月即將退休,但此刻他仍帶頭泡在水里,左手緊握鐮刀精準割草,右手用力拽扯瘋長的水草。
張勇 (左一)正在將割過的水草拋到岸邊。
“水草生長速度驚人,一天能躥20公分,不及時清理,水流受阻,莊稼就‘喝’不上水了。”他邊說邊用力拽起一叢水花生,黝黑的手臂上青筋凸起,指縫里塞滿了草屑和泥沙。
為應對持續高溫,農業綜合管理服務中心采取“錯峰作業”的工作模式:早上七點到十點,下午三點半到五點半兩個時段作業,避開正午酷暑。中心還配備了割草船等機械設備,形成“人工+機械”的協同清理模式。
“人工+機械”的清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1.5米以上、較為開闊的水域,割草船開足馬力巡回作業,工作人員則在岸邊配合清理漂浮雜草;1米左右的淺水區,工人排成‘人墻’同步推進,每人每天要彎腰割草上千次。”蜀山區農業綜合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張黎明介紹。
盡管機械化程度提升,仍有大量的清理工作需要人工完成。張勇和同事們需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彎腰、割草、拖拽,一天中無數次重復這些動作。
彎腰、割草、拖拽、拋擲,“護渠人”一天中無數次重復這些動作。
“單位給我們發了十滴水、藿香正氣水,還有草帽和毛巾,但最難受的還是鞋里的泥沙,走一步磨一步。”張勇笑著說。即便如此,他和同事們依然堅守崗位。
張黎明介紹,該中心共管轄小蜀山支渠、小蜀山分干渠等4條供水渠道,總長112公里,是周邊農田的“生命線”,保障全市10萬余畝農田灌溉。“每年7、8月,水草瘋長,清理工作尤為繁重。水草淤積會導致水流減速30%以上,直接影響灌溉效率。”正是張勇和同事們的付出,確保了灌區供水順暢,也為改善河道水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
“雖然辛苦,但看到水流暢通,莊稼能‘喝’上水,我們就覺得值了。”張勇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所有一線勞動者的心聲。這場與高溫、水草的“搏斗”將持續至9月底,而這些“護渠人”的堅守,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最質樸的力量。
來源 | 胡亭亭 葛慶釗 孫雨靜
審核 | 朱琛琛 責編 | 吳亞曉岳 編輯 | 李瑜琪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 安徽新媒體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