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的2025年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重慶)活動啟動,來自多所大學的14名港澳臺大學生,將前往重慶的9家單位企業,在新媒體運營、心理學應用、工程設計等崗位,開展為期5周的實習活動。
7月11日,活動開啟第一周的研學參訪行程,港澳臺大學生們來到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西部(重慶)科學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重慶大學設計創業產業園等,通過一天的科技探索與文化體驗,沉浸式感受山城重慶的科技發展脈動與智能創新活力。
在西南大學的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同學們被一幅由蠶絲精心繡制的“國魂花魁”湘繡藝術品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同學們通過實物觀察與動態演示,完整了解了蠶寶寶從卵到成蟲的生命周期,見識了五彩斑斕的特色蠶繭。據悉,該實驗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收藏的世界最大家蠶基因庫,這里保存著覆蓋全球90%的蠶資源類型,2022年被正式確立為“國家蠶遺傳資源基因庫”。科研人員利用這些寶貴資源,不僅破解了家蠶重要性狀的遺傳密碼,更創新培育出抗病蠶種、功能性絲材等特色成果,讓千年蠶桑產業在基因時代煥發新生。
在西部(重慶)科學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同學們現場觀摩了自動駕駛演示,測試車輛在模擬城市道路中能夠靈活避障、精準泊車,車路協同系統實時傳輸路況數據。這些曾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已在這里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據介紹,中心通過構建“技術研發—— 成果轉化 ——產業孵化”全鏈條生態,正將智能駕駛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助力重慶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依托院士工作站的智力支撐,該中心已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在智能決策系統、車規級芯片應用等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
在重慶大學設計創業產業園內,大家了解到,這片由原鴿牌電纜廠舊廠區改造而成的創意園區,完美詮釋了“舊工業遺產 + 新設計思維”的蝶變。斑駁的紅磚廠房保留著工業時代的肌理,內部卻已變身現代化創客空間,45畝園區內錯落分布著寫字樓、院士工作站與展覽空間。同學們穿梭在由車間改造的展廳里,了解到這里已聚集近60個創意團隊、1300余名創業者。在與入駐創客的交流中,同學們真切感受到重慶“敢闖敢試”的創業精神,以及高校與地方協同創新的強大動能。
上游新聞記者 付迪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