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永報道東亞杯最后一戰,此前兩連敗的國足1比0擊敗了中國香港隊。之后,球員們將回歸俱樂部參與聯賽,而足協的當務之急是選帥,就國足在東亞杯的整體表現而言,新帥無疑面臨極大的考驗。
首戰0比3不敵韓國,次戰0比2輸給日本,最后一戰,國足壓力不小,尤其是發生俱樂部召回港腳事件后。
對中國香港隊的比賽,國足再次回歸四后衛陣容(4231),首發陣容是門將顏駿凌;后衛汪士欽、蔣圣龍、朱辰杰和吾米提江,雙后腰黃政宇和徐新,前場左路王鈺棟,右路謝文能,塞爾吉尼奧居中,張玉寧突前。
比賽唯一進球發生在第20分鐘,來自黃政宇,他在前場一個腳后跟傳球,隨后接張玉寧妙傳推射遠角得分。
本場比賽,國足控球率為50.3%,僅僅稍高于對手,這說明即便是面對亞洲層面相對較弱的球隊,國足在控制力上仍舊存在不足,其實也說明國足確實處在低谷中,我們此前對于國足亞洲第15到第20名的定位偏差不大。
不過,本場比賽,國足的整體效率不錯,射門次數19比8,射正5比3,角球數7比4,都明顯優于對手。除了進球,國足還有幾次絕佳的機會:第47分鐘,中國香港隊明顯手球,但裁判沒有判罰,加上沒有VAR,比較可惜;第51分鐘,王鈺棟內切射門,對方門將做出極限撲救,皮球擊中門柱彈出;第70分鐘,徐新開出角球,張玉寧頭球破門,但邊裁認定皮球在飛行過程中出了底線。
如此種種,國足未能擴大比分。
防守層面,由于無法完全掌控比賽,中國香港隊多次推進到前場,好在國足整體防守做得不錯,未給對手太好的機會。
就東亞杯的三場比賽而言,國足除了首戰和韓國隊表現不佳外,其他兩場比賽算是正常水平。和韓國隊的比賽,國足在技戰術準備層面上存在問題,這其中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問題,整支球隊在比賽中如同夢游,完全靠本能在比賽。
吸取了和韓國隊的教訓后,國足在中日之戰中有了明顯進步,戰術針對性更強,整個球隊思想也更統一;這種勁頭也保持到了和中國香港隊的比賽,最終以第三名的成績結束了本次東亞四強賽。
就東亞杯而言,面對日本、韓國接近“二隊”甚至“三隊”的陣容,國足完全沒有控制力,很難打出有效的攻守轉換,進攻過多依靠邊路。而在過往,國足雖然對陣日韓戰績不佳,但整體還說得過去。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參加東亞杯的國足是標準的國家隊,其陣容平均年齡在25歲到26歲之間,有顏駿凌這樣的老將,有徐新、韋世豪和高準翼這樣的成熟隊員,也有張玉寧、黃政宇和高天意等中生代球員,此外還有00后年輕球員。
出場方面,顏駿凌、蔣圣龍、朱辰杰、黃政宇、徐新、王鈺棟、塞爾吉尼奧、謝文能、巴頓、陶強龍、張玉寧等球員3場比賽全部出場,韋世豪、高天意、汪士欽、吾米提江、劉浩帆等也獲得了不少機會,新人廖錦濤完成了首秀。
除了胡荷韜等因傷缺席球員,和一小部分在U22國家隊的球員可以提拔外,我們很難再從1995到2005年齡段中找出“遺珠”。換而言之,未來國足主帥可以使用的大概率也就是這些球員,即便有新人,陣容大概率也只是微調而已,所以,此次東亞杯對于國足的重建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東亞杯后,國足的核心工作是選帥。此次東亞杯的3場比賽對于未來主帥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足協也有必要進行深入總結,比如久爾杰維奇3場比賽的技戰術準備,以及臨場遭遇困難時又是如何應變的,這份總結,可以給未來新帥提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