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聯合中國氣象局發布
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
預警中提出
高溫不僅會帶來體感不適
還可能對健康造成一系列危害
輕則出現熱疹、熱水腫、熱暈厥
重則發生熱痙攣、熱射病、熱衰竭
這些都會危及生命
本期嘉賓
閔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閔行區衛生健康監督所)
環境與職業衛生科主管醫師 宮志敏
(點擊收聽節目完整音頻)
出門度假需關注天氣預報
出去旅游度假要關注當地的天氣預報,出發前除了查看是否有臺風、洪澇災害之外,還需要查看目的地的溫度、濕度情況。
首先必須排除的是洪澇災害和臺風,其次盡量避開高溫高濕的天氣外出游玩。如果正好遇上高溫,我們可以查看24小時天氣預報,合理安排游程。比如晝伏夜出,白天40℃高溫時我們可以選擇找家店鋪邊吹空調邊談天說地,到了傍晚坐個有空調的游船欣賞湖景。
我們也應該關注居住地的天氣預報,安排好一天的生活,盡量不在高溫時段外出。比如老年人醒得早,可以趁早上溫度不高的時候出門買菜,回家打掃衛生做飯,在溫度升高之前把活干完了,洗個澡,然后打開空調。年輕人要上班,早出晚歸也是一個選擇,盡量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關注溫度的同時也要關注濕度,高濕度會提高人的體感溫度。當環境濕度達到80%時,26℃的體感溫度可以達到29.4℃,35℃的體感溫度會達到40℃。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濕噠噠的黃梅天里,我們會發現天氣預報的氣溫是29℃,但是體感會格外悶熱難耐。
通常情況下,32℃以下時可以使用電扇降溫,但是32℃以上時電扇對減少中暑發生則效果甚微。用涼水洗臉、擦拭身體,或待在空調房里是最好的降溫措施。氣溫較高時也應盡量減少爐灶、烤箱等的使用,如一定需要長時間使用,則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經常離開廚房,在背陰或涼爽通風的地方休息。但是遇到高濕天氣或者本身有慢性病,開啟空調的溫度可以適當降低,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感開啟空調。
對于必須在高溫時段外出的群體,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再外出,應注意:
1.防曬,穿輕薄、寬松及淺色的全棉服裝。注意戴防曬帽、太陽鏡,并涂抹防曬霜,有樹蔭盡量站在樹蔭下。
2.注意散熱,當濕度較低且氣溫在32度以下時使用電扇會有一點散熱效果,當氣溫繼續升高并感覺到不適時,應盡快進入附近有空調的場所降溫。
3.學會補水,在氣溫很高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喝水散熱保護機體,但是喝水散熱一定要注意“水中毒問題”。我們的汗液中包含各種鹽類,如果補充的水不是電解質飲料也不是鹽汽水,只是單純補充白開水的話,人體內的鹽類濃度會降低,會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甚至熱痙攣。
4.保證夜間休息,增強體質。
出現中暑應該如何開展緊急救助?
移:首先迅速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位置(如走廊、樓道、樹蔭下等)或空調房內,遠離高溫環境。同時解開患者衣物,將雙腳抬高,使其平躺休息。如果病人有嘔吐現象,則讓其側躺,保證呼吸暢通。
降:用涼水或冰水反復擦拭病人身體,扇風進行降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用毛巾裹住冰塊,敷在患者頸部、腋下、腹股溝處。
飲:如果患者意識清醒,可以讓其飲用一些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注意不要猛飲、多飲,以防止引起嘔吐、腹痛等癥狀,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
送:病情嚴重者應立即到醫院治療。在等待救援期間,還要進行快速、有效、持續的物理降溫,意識不清之后30分鐘內若體溫無法降下來,就非常危險了。如自行運往醫院,在運送途中應積極采取冷敷等物理降溫措施,為減少損傷、保護重要器官爭取時間。
記者:汪婷婷 劉帆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蔡一涵(實習)
初審:方佳璐
復審:林心怡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