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殺出一條血路。”
這是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7月14日三季度全球高職級人員暨職工代表大會上的一句話。語氣平靜,言辭克制,卻在行業內外引發強烈關注。
這句話之所以引發強烈共鳴,一方面在于“殺出一條血路”本身就承載著改革開放時期的壯闊記憶,具有天然的沖擊力與象征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出現在長安正處于重大身份躍遷與系統性重構的關鍵轉折點上,成為一次時代呼應下的主動宣言。
一個多月前,汽車行業的央企重組方案正式落地。兵裝集團的汽車業務(含長安汽車在內的7家上市公司)完成整體剝離,組建“新央企”。對長安而言,這既是一次歷史性的托舉,也是一次戰略性的重塑。
“新央企”的身份,意味著長安不能僅滿足于做一個傳統的整車制造企業,而必須向具有戰略帶動力和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制造集團轉型。從產品邏輯邁向平臺邏輯,從市場競爭走向價值重構,這是一次重構型的轉型——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
在這一歷史關口,長安如何重塑定位、如何回應時代變局、如何謀定前行路徑,早已成為行業內外的關注焦點。
說到底,“新央企”這場變革,是一次難得的戰略托舉,也是一場不容試錯的嚴峻考驗。順勢而上,長安有望打開新格局;稍有遲疑,便可能錯失窗口、虛擲紅利。
朱華榮喊出“殺出一條血路”,正是對這一局勢的清醒判斷——雖然保住了獨立陣地,避免了和其它汽車央企合并的結局,進入新央企序列,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松一口氣。相反,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遠沒有到可以松口氣、歇歇腳的時候。這既是對路徑依賴的果斷告別,也是對組織惰性的深度敲打。
當然,這不是長安第一次面對歷史關口。
從1938年兵工廠西遷重慶,到1984年微型汽車下線,再到近年提出“香格里拉”“北斗天樞”“海納百川”三大戰略,長安幾乎每一次重要躍遷,都發生在產業裂變、格局重塑的關鍵時點。
但這一次,更為復雜。
當前,汽車行業早已不是線性成長的賽道,而是一場底層邏輯被重寫的結構性變革。新能源正在從創新紅利轉向內卷困局,智能化尚未落地便已資本化,技術、資本、用戶三大周期交錯疊加,時間窗口以季度為單位快速縮小。
在這樣的產業節奏下,沒有等等看,沒有歇歇腳,只能以只爭朝夕的時代責任感不停沖鋒。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殺出一條血路,正是要以改革闖關的精神,爭取下一個格局中的主位。
從實踐層面看,長安不是沒有準備。
《創新創業計劃9.0》明確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大主攻方向;海外布局方面,泰國、老撾、埃及工廠相繼落地,歐洲整車出口全面鋪開;核心技術方面,“金鐘罩2.0”電池、衛星通信樣機、智駕大模型相繼進入測試階段;制造端,“超級三電維修中心”“全球五大備件中心”相繼搭建,智能網聯產能擴容至24萬輛/年。
這是一次以體系重構為底色的戰略布局,也是一種典型的“長安式回應”。
新央企的意義,不只是參與市場競爭,更是在關鍵節點起到“打頭陣、立標桿”的作用,否則就沒有必要進行這場改革。
這意味著,長安不能僅在市場中求生存,更要在生態中建體系;不能只是跟跑、并跑,更要在技術、品牌、體驗上走出一條具有結構性差異的路——一條既不同于造車新勢力,也不同于科技巨頭,而屬于自己的新路徑。
這是一場對長期主義的較真,也是一場對系統能力的正名。
今天,長安喊出“殺出一條血路”的誓言為改革凝聚力量;明天,能否真正為央企智能制造闖出一條新路,不只是自身發展的命題,更是央企面對新能源轉型的一個注腳。
這條新路,值得整個行業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