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街坊鄰里閑聊,常說起宗家那事兒,就是做娃哈哈的宗家,聽說有三位年輕人把現任負責人宗馥莉訴至法庭,稱是她同父異母的弟妹,母親名叫杜建英。杭州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都有印象:是當年娃哈哈那個做事妥帖的女同志。
這事兒得從幾十年前講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考上浙大不容易,杜建英就憑著一股韌勁兒考進了光學系。同學記得,她課余不愛扎堆閑聊,要么在圖書館啃外文資料,要么在實驗室琢磨儀器,白襯衫總洗得干干凈凈,袖口卷著,露出細瘦卻穩當的手腕。
1991年娃哈哈剛起步時,廠區還在郊區的舊廠房,宗慶后帶著一群人連軸轉。杜建英揣著簡歷找上門時,辦公室就兩張舊桌子。她站在門口說"想試試",宗慶后讓她寫份辦公室管理方案,第二天一早,三頁紙的方案就送來了,字里行間全是條理。老員工王師傅在小區修車攤常念叨:那會兒小杜管辦公室,文件收得整整齊齊,誰要啥資料,她順手就能從文件柜里抽出來,從沒出過岔子。
1992年那回讓人記了很久。南京那邊說娃哈哈果奶有問題,倉庫里堆著不少貨,眼看要受影響。杜建英拎著帆布包上了綠皮火車,包里裝著樣品、檢測報告和一沓信紙。在南京待了七天,白天去質監局溝通,晚上在旅館改材料,信紙寫滿了就用背面,最后拿著蓋了章的文件回杭州時,眼窩陷得像是熬了幾個通宵。宗老板當時拍著她肩膀說,小杜這趟,頂得上半個團隊,王師傅擦著扳手,后來廠里人都知道,報表交給小杜,讓人放心。
2008年她從娃哈哈離職,有人說想自己干,有人猜是累了。直到2014年杭州開了所雙語學校,大伙才知道是杜建英辦的。家長送孩子報名時,一進校門就見教室書架上《唐詩三百首》和《格林童話》并排擺著,走廊里放著從西湖邊移來的荷花缸,公告欄里的學生作品,一半是毛筆字、水墨畫。
有位送孫子上學的大媽跟街坊說:學校有位宗婕莉老師教語文,把'舉頭望明月講成故事,說月亮像老家院子的燈籠,孩子們聽得入神。后來才知這是杜建英的女兒。有意思的是,學校的荷花總在六月準時開,校長說藕種是從杭州帶來的,得讓娃們記得江南的夏天啥樣。
再后來,有消息說杜建英去了洛杉磯。當地華人街坊講,她看著挺普通,周末帶孩子去超市,自己拎著購物袋,碰見熟人會笑著說"今天排骨新鮮,去看看不"。她家院子種著幾盆蘭花,說是從杭州帶的品種,"澆水時會念叨'故土難離',聽著讓人想家"。社區辦書法展那回,她小兒子寫的"龍"字得了獎,站在領獎臺舉著獎狀,眼睛亮得像他媽。
今年七月,有消息稱香港法庭收到相關傳票,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三人表示是宗慶后的子女,母親杜建英為合法妻子。這消息傳開,杭州茶館里討論得挺熱鬧。有喝早茶的老爺子說:當年娃哈哈辦公室常加班到深夜,小杜做事確實細致。旁邊賣菜的大媽接話:聽鄰居說有結婚證,這事兒總得講證據。
細想起來,有些地方能對得上。杜建英辦的學校管理系統,操作邏輯跟當年娃哈哈的ERP系統挺像,老員工說:"這是小杜當年搭的架子,連快捷鍵都像。
宗婕莉教古詩時常提"泉水甜",而娃哈哈老廠后面有口百年古井,當年工人愛去那兒打水。洛杉磯院子里的蘭花,懂行的說是杭州本地宋梅"品種,宗慶后辦公室曾擺過類似的。
現在小區里遛彎的還在聊這事兒。有人說:"宗家產業大,孩子們日子都差不了。"也有人嘆:杜建英這輩子從辦公室到辦學校,經歷夠多的。
有回碰到從洛杉磯回來的華人,說前陣見她在超市買紹興黃酒,笑著說燉雞湯得用家鄉酒才香。不管啥身份,日子踏實最重要。
這話讓人想起王師傅說的,當年宗慶后常夸杜建英:小杜辦事讓人省心。幾十年過去,不管是在娃哈哈臺燈下核報表,還是在洛杉磯廚房燉雞湯,她身上那股踏實勁兒好像沒變。
至于法庭上的事,街坊們說就像西湖水,該流的會流,該清的會清,普通人不用太操心,不如琢磨琢磨今晚吃啥——這想法,倒跟杜建英說"今天的菜新鮮"時,挺像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