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人民網南寧7月16日電 7月14日,“平安廣西·見證法治新篇調研行”采訪團走進廣西女子監獄,圍繞“一監區一品牌一非遺”特色改造模式展開深入采訪。
在廣西女子監獄非遺進高墻的教育成果展,幾張長桌有序排開,桌上鋪滿五彩紡線、綢緞錦布,半成品繡球與繪制著吉祥紋樣的模板散落其間,4名罪犯圍坐桌旁,全神貫注地拿著纖細的繡花針將彩線穿梭于布片間,一朵朵寄托著美好寓意的圖案,正慢慢在繡球瓣上綻放。
廣西女子監獄手工藝品展示。陸婷婷攝
相鄰監區的團扇制作區,幾張工作臺上鋪著未完成的扇面,有的剛勾勒出花鳥輪廓,有的已進入上色階段,還有幾名罪犯正合力為一把大型團扇粘貼裝飾金邊。在一旁指導的監獄警察介紹,團扇制作強調多人配合,一個環節出錯便會影響整體效果,這讓不少罪犯在實踐中逐漸學會了溝通與協作。
“這些看似簡單的手工勞作,實則是心靈重塑的過程——罪犯在一針一線的重復中磨去浮躁,在對傳統文化的接觸中修正認知,在技能的提升中積累回歸社會的底氣。”監獄警察秦年杏說,這是廣西女子監獄積極探索教育改造新模式,不斷提升教育改造質效,引入符合女性罪犯性格特點的文化項目,將非遺傳承與懿德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精心打造“一監區一品牌一非遺”改造文化品牌的深意,罪犯運用學習到的非遺技藝創作出一系列惟妙惟肖的文化作品,在藝術創作中修身養性,積極改造,走向新生。
廣西女子監獄組織罪犯學習制作手工藝品。陸婷婷攝
廣西女子監獄獄政管理科科長王燕寧介紹,“一監區一品牌一非遺”即每個監區結合自身定位,培育一個特色改造品牌,并引入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形成“品牌有內涵、文化有載體”的改造模式。目前該監獄各監區教育改造品牌已形成鮮明特色,監獄依托“一監區一品牌一非遺”模式,成功培育出繡球制作、團扇工藝、“麼乜香囊”、“點米成畫”等8個非遺特色改造品牌,罪犯的部分優秀作品還得以在自治區級非遺展中展出。這些成果不僅讓罪犯在習藝中收獲了成就感,更讓她們在掌握非遺技藝的同時,積累了回歸社會的實用技能。
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編織壯錦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三監區警察將民族文化元素與中國傳統工藝相結合,創立監區自勵文化品牌——壯錦旗袍制作,當旗袍和壯錦結合,碰撞出了非遺傳承的別樣新意。
“蠶從作繭自縛到破繭成蝶,最后織就錦繡,這一重新塑造生命、孕育華麗綻放的過程,運用到教育改造工作中再現了‘懲罰與改造相結合,以改造人為宗旨’的監獄工作方針。”監獄警察李柏霖介紹說。
罪犯覃某和黃某通過參與監獄“一監區一品牌一非遺”改造項目,都有了轉變。罪犯覃某說:“剛進來時很迷茫,刑期長,性格也叛逆。接觸‘麼乜香囊’后,警官教我們把對家人的思念縫進去,現在能靜下心來做手工了。”
罪犯黃某在參與“點米成畫”改造項目中,從最初的“心慌手抖、靜不下心”,到逐漸能精準完成工序。她說:“從中感受到非遺的美感,很受陶冶。”她表示要積極改造,爭取回歸社會后用在改造項目中學到的縫紉技能,找到謀生之路。
廣西女子監獄以“法度”為綱、以“教化”為要,通過多元舉措幫助罪犯重塑自我、習得技能,為她們搭建起從“高墻之內”到“社會之中”的過渡橋梁,彰顯了新時代監獄“懲罰與改造相結合,以改造人為宗旨”的執法理念,為平安廣西、法治廣西建設寫下生動注腳。(梁章暉 李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