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所有內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詳情見文章末尾
7月11日,印度主流媒體突然發布重磅消息:聲稱在克什米爾地區沖突中,甘愿付出5架戰機的代價,只為“捕捉”中國殲—10CE戰斗機與霹靂—15導彈的電磁頻譜,并宣稱任務圓滿達成!
這種劇情堪比電影劇本,將重大損失巧妙包裝成“戰略性勝利”,印度軍方高層甚至公開表示,這些信息將提供給美日澳三方伙伴,意圖構建“電子戰信息中心”。
那么印度的這套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電磁頻譜真的那么容易獲取嗎?
印度方面聲稱已成功截取并解碼殲-10CE的雷達信號、霹靂-15E的導引頭數據,甚至包括紅旗-9防空系統的電磁特征,并已錄入電子數據庫,未來可實現快速識別與干擾。
聽起來確實頗具威懾力,但現代先進武器系統的“電子指紋”可不是隨意可以獲取的,這類電磁信號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高價值。
每種武器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都會釋放特定的電磁信號,就像設備的“身份標識”。
這些信號涵蓋雷達波形、通信頻段以及導彈導引頭輻射特征等,可用于敵我識別、電子干擾或戰術部署。
掌握對方武器系統的電磁信號將極大增強戰場主動權,例如,通過識別雷達信號特征,預警系統可更精準判斷敵方戰機型號;通過模擬導彈導引頭信號,電子戰設備可實施精準干擾。
這種能力在現代空戰中至關重要,先發現、先壓制往往決定空戰勝負,此外,電磁信號數據還可用于武器研發,提升本國裝備的抗干擾能力。
然而,電磁信號的獲取和分析面臨巨大技術難題,實戰環境中,電磁信號通常與其他設備信號交織,要成功截取需要三樣“關鍵裝備”:專業電子戰平臺、高性能解碼計算機系統、實時頻譜分析實驗室。
而印度空軍的電子戰系統主要依賴進口,其預警機和偵察無人機多采用光電或低頻被動探測方式,連基本的寬頻段信號捕獲都存在困難,更別提解碼能力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巴基斯坦技術專家直言:“殲—10CE雷達的跳頻機制每120天更新一次,印度今天獲取的數據,三個月后就完全失效。”
實戰中更不可能有機會獲取,空戰時殲—10CE全程保持電磁靜默,僅依靠預警機引導發射導彈,霹靂-15E導彈的主動雷達僅在最后30秒啟動,印度戰機在被擊落前,連雷達鎖定目標都未完成,又如何進行“數據采集”?
即便印度“僥幸”獲取部分信號片段,也毫無戰術價值,現代先進電子系統普遍采用跳頻、擴頻、低截獲概率技術,關鍵參數并非固定不變。
武器制造商深知信息泄露風險,出口型號的電磁特征通常與自用版本存在差異,核心跳頻機制、信號處理算法等敏感參數不會固化在出口裝備中。
沒有對雷達或導引頭硬件進行深入拆解分析,僅憑戰場上零星信號就想全面破解,無異于天方夜譚。
看看國際軍貿市場:美國敢于將F-16出售給昔日盟友委內瑞拉,也曾將F-14出售給伊朗,俄羅斯也敢于將S-300/S-400防空系統出口多國。
這些武器系統的電磁信號確實可能被研究,但通過定期參數更新和戰術調整,其作戰效能并未受到明顯削弱。
例如,伊朗曾獲得F-14戰機,其雷達系統被深入分析,但美軍通過技術升級和戰術調整,確保了自身裝備的作戰優勢。
中國的武器出口同樣考慮了類似風險,出口型號的信號特征與自用型號存在差異,從而降低信息泄露的戰術影響。
盟友動向:沉默的“否定”
印度高調宣稱其“電子戰突破”及共享數據的計劃,但最應“擔憂”中國武器信息泄露的美國,反應卻意味深長。
就在不久前,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正式宣布,批準向巴基斯坦出售F-16 Block 70/72戰斗機的最新型號及相關設備,并允許巴方使用專項基金獲得優惠。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還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先進的AIM-120D中距空空導彈,F-16 Block 70/72配備了先進的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和航電系統,其技術水平與殲-10CE相當。
AIM-120D是美軍現役主力超視距空空導彈,射程和性能與霹靂-15E相當,美國在印度高調宣稱“成功竊取”中國武器信號之后不久,仍果斷批準向巴基斯坦出售這些性能相近、甚至更為敏感的尖端裝備,這一行為本身就極具象征意義。
如果美國真的相信印度獲得了足以威脅殲-10CE/霹靂-15E的“關鍵數據”,或者擔心自己的F-16/AIM-120信號因巴基斯坦擁有而被中國逆向解析,它還會如此迅速批準這筆交易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美國的這一舉動,雖未發聲,卻明確表明:所謂“電磁信息被印度全面掌握并構成威脅”的說法,在專業層面根本站不住腳,美方對此毫無顧慮,這無疑是對印度“勝利敘事”最有力的“否定”。
印度媒體的報道還提到,獲取的電磁數據將用于提升電子戰能力,并分享給盟友和中東客戶,這一說法本身存在邏輯漏洞。
軍事情報具有高度敏感性,必須嚴格保密,一旦公開宣傳可能導致對手迅速調整信號參數,使數據失效,此外,印度宣稱“主動犧牲戰機”也缺乏任何實證支持。
真正的電子情報收集通常是在戰斗中悄然進行的,而印度卻未能在空戰發生后第一時間展示相關殘骸或數據。
直到兩個月后才提出此說法,更像是為了應對國內輿論壓力,試圖通過“戰略勝利”的敘事掩蓋空戰失利。
信源:外媒2025年7月11日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