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顧野王星”,讓金山又多了一位“宇宙戶籍”居民。顧野王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人,在星空貼上了他的標簽。今天,我們來介紹與金山有關的三位“宇宙戶籍”居民。
第一顆星 顧野王
(ai生成)
顧野王,南朝梁陳時期的“六邊形戰士”,孩童時期就是爆款“神童”,傳說他七歲能背《五經》,九歲寫出名噪一時的《日賦》,年僅25歲時,完成我國第一部以楷書為主體的古代字典——《玉篇》,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千年傳播史中有著巨大貢獻。
他與金山淵源頗深,他閑居金山時,編撰了“集漢魏以來地理之大成” 的《輿地志》,原書30卷,是我國古代開輿地志完整體系先河的全國性地理總志。
據傳,位于如今亭林鎮的“讀書堆”就是當年顧野王撰寫《輿地志》的地方。顧炎武晚年追隨先祖足跡,到此地筑亭培林,并自號“亭林”,堅持研究學問,筆耕不輟,終成大家。
宋代劉嘉謨在《顧公祠》中評價顧野王是“博洽傾當世,江東孔子儒”。顧野王在學術、藝術等多個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不僅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為后世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瑰寶。
如今,國際編號為519419的小行星,官方名字是“顧野王星”。仿佛顧野王于更高處俯視這片他曾細細描摹的土地。莘莘學子也不妨在夜里仰望星空,與這位“江東孔子”展開一場時空對話。
第二顆星 高平子
(ai生成)
高平子出生在金山張堰鎮,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82年,也就是高平子逝世12年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在希臘的帕特雷城召開,將月球正面坐標為6.7S、87.8E,直徑為34千米的月面環形山,命名為“高平子環形山”,以表彰他的貢獻。
1925年,他主持太陽黑子的觀測和研究,為中國天文學留下了太陽黑子的第一批完整影像和資料;1926年,他應邀參加了第一屆萬國經度聯測,國際天文合作活動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1935年,他只身赴巴黎,參加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五屆大會,大會決議接納中國天文學會為正式會員國,初生的中國天文界,終于正式躋身于國際天文學界之行列。
高平子還是中國當時極負盛名的文學組織——南社的活躍人物,國學和法文功底俱為一流。
曾扛著望遠鏡的金山少年,觀測星空時,是否會想到月球上將留下他的名字。
第三顆星 高錕
(ai生成)
1996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顆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以另一位姓高的中國科學家——“高錕”正式命名,“高錕星”成為首個以華人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巧合的是,他是高平子的侄子,張堰高氏一門叔侄,擁有了兩張“宇宙身份證”。
有人將高錕稱為“光纖之父”,在西方他還享有“寬帶教父”和“太比特技術概念之父”的美譽。1964年,高錕首先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的大膽設想,被人譏諷為“癡人說夢”,但他矢志不移,潛心研究,終成正果。
高速傳輸的互聯網、精彩紛呈的高清數字電視、遍布城鄉的移動通信、即發即收的電子郵件……現代生活的便利離不開光纖,也正是光纖將全球連成了“地球村”。高錕在光纖通信領域作出的突破性貢獻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2009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獲獎之時,恰逢中秋佳節,當世人舉頭望天之時,眼前一輪明月中,有以“高平子”命名的環形山,而在距離高先生不遠處,還有一顆叫“高錕”的小行星默默陪伴。有人說:“兩星相互輝映,實為中國科學精神之最好象征。”
三位“宇宙戶籍”居民,將漢字、天文、物理等等,寫進世界歷史。夜幕降臨時,記得抬頭看看,或許——高平子山正矗立在月亮的正面,高錕星正把寬帶信號調成一束溫柔的光,顧野王星在描摹繪制新的地圖。
記者/編輯:林堃、單之悅(實習)、張繼杰(實習)
責編:俞嵐婷、俞蘿寅
審核:陳建軍、林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