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微信的年代,你知道文人雅士都是怎么刷“朋友圈”的嗎?7月16日,程十發藝術館與柳亞子紀念館聯手推出的“從松江到吳江:姚鹓雛交游手札文獻展”就把百年前南社文人的“私信箱”搬到了觀眾眼前。39件泛黃的書信手札里,藏著柳亞子、姚鹓雛們的“隔空嘮嗑”,更藏著一段段用筆墨澆筑的革命情誼。當天,姚鹓雛的后人,松江、金山博物館代表,地方史研究學者等共聚程十發藝術館,睹信思人共話南社文人的“云端社交”。
一紙信箋,串起半個文壇的“神仙友誼”
松江鄉賢姚鹓雛的人生軌跡,是一部活脫脫“從叛逆少年到儒雅長者”的成長記:少年時詩名遠揚,求學京華便鋒芒畢露;加入南社后更是以筆為槍,在報刊上宣傳革命,字里行間全是“少年自有少年狂”的意氣;抗戰時顛沛巴蜀仍筆耕不輟,晚年回歸松江當副縣長,為家鄉建設鞠躬盡瘁。
若說這場展覽是“近代文人社交實錄”,那主角姚鹓雛絕對是社交牛人的存在。遠至北京師友林康白、汪辟疆、商衍瀛等,近至江浙師友李叔同、豐子愷、黃賓虹、陸維釗、夏承燾等,都是姚鹓雛的“信友”。他還與報刊界的于右任、包天笑、陳匪石、葉楚傖等過從甚密,“松江圈”的白蕉、程十發、楊了公、沈尹默等更是他頻繁往來的摯友。
朋友多不僅僅因為他人緣好,更因為他的文章好。姚鹓雛曾放言“天下文章一滴水”,洋洋灑灑寫一篇文章用一滴墨足以,為此他一生著作數百萬字,詩詞、小說、時評、考據、雜著、翻譯各種體裁無不精通。而貫穿他60余年人生的,還是與一眾文壇“頂流”的“筆墨情緣”。別以為只有我們當代人喜歡發消息,當年的柳亞子、高吹萬、白蕉他們早就玩起了“云中傳箋”的浪漫。你能想象嗎?黃賓虹曾在信里吐槽最近的畫稿,豐子愷會隨手畫個小漫畫當信紙,沈尹默常常在信末附贈幾句書法心得——這些藏在展覽里的手札,就像打開了他們百年前的“群聊記錄”,字里行間全是文人的真性情。
三章故事,解鎖南社朋友圈的“隱藏劇情”
為了讓本次展覽呈現出較好的效果,策展人王遲磌歷時半年四處聯絡、廣泛研究,展線設計分為“詩懷壯游”“南社論新”“云間會友”三個篇章,使整個展覽就像一本耐讀的小說,把姚鹓雛的人生故事講得明明白白。
在“詩懷壯游”展區,有一封姚鹓雛年輕時寫給友人的信,字里行間滿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豪情。那時的他剛從京華求學歸來,信里不僅聊詩詞,還吐槽沿途見聞,活脫脫一個熱血青年。而到了“南社論新”部分,氣氛就嚴肅多了——這里的書信大多寫于革命時期,姚鹓雛與柳亞子在信里討論時局,字字鏗鏘,讓人仿佛能聽見他們“以報為戎”的吶喊。
最動人的當屬“云間會友”展區。晚年的姚鹓雛回到松江,信里少了當年的鋒芒,多了幾分溫潤。他給白蕉寫信討教書法,跟陸維釗聊家鄉的變化,甚至還會在信里叮囑友人“天涼添衣”。這些細碎的文字,把一位鄉賢的晚年生活勾勒得鮮活又溫暖。
兩地攜手,讓百年文脈在展廳里“雙向奔赴”
本次展覽是程十發藝術館與柳亞子紀念館的首次合作,仿佛架起了一座橋,把松江與吳江的文化脈絡緊緊連在了一起。要知道,姚鹓雛的“朋友圈”里,不少人都是吳江籍,當年的“云中傳箋”本就是兩地文化交流的見證,如今這些手札在展覽里重聚,更是長三角文化一體化的生動注腳。
更難得的是,這次展覽集齊了39件(套)“壓箱底”的寶貝——有柳亞子紀念館館藏的柳亞子親筆信,有金山區博物館提供的罕見書法自作詩,還有松江區博物館收藏的松江籍南社成員詩文冊頁封面等。這些來自不同機構的史料,就像拼圖一樣把姚鹓雛的人生經歷、南社的發展歷程,甚至近代松江的藝文史全面立體地呈現了出來。姚鹓雛的侄女、80歲的姚鑄華在展廳里看到大伯的手寫信札非常激動,說大伯是家族的驕傲,也是松江人的驕傲。的確,在這一封封泛黃的信紙上,不僅蘊藏著百年前文人們的風骨與溫情,也蘊藏著值得我們當代人細細品味的精神財富。
據介紹,本次展覽是歷代鄉賢回鄉展系列的第三站,第一站是在程十發藝術館舉辦的“張大千寓松書畫行跡文獻展”,第二站是在松江區博物館舉辦的“張錫恭先生逝世百年特展”,該系列展覽旨在進一步挖掘、梳理松江歷史名人故事,通過他們的作品及文化藝術成就對時代的影響來深入研究其背后的精神價值,推動人文松江建設,增強市民文化自信。
記者:賈麗 實習生:孫浙琳
編輯:王紅霞 桂可欣
審核:周樣波 李于伯
上觀號作者:上海松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