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馬斯克給美國軍工潑了盆冷水:特朗普力推的 F-47 六代機項目 “純屬沒用”,就算砸進去萬億美元,造出來也趕不上中國。
如果這話只是馬斯克說說,可能有些謠言之嫌。但這話很快得到印證 —— 美國空軍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同樣直言,F-47 “搞不好會成解F軍的靶子”,繼續砸錢就是白白浪費。
兩人不約而同的表態,而且都是有一定話語權之人,不像是嘩眾取寵的樣子。
不過,有一個事實是,這會兒中國兩款六代機已在緊鑼密鼓試飛了,預計 2030 年前就能服役;可 F-47 呢?能在 2030 年前完成首飛就燒高香了。
同樣是頂尖科技,為啥中美進度差這么多?細看之下,關鍵就藏在 “工程能力” 這四個字里。
美國不是缺技術。早在 2010 年,咱們的殲 - 20 還沒試飛時,美國就提出了六代機計劃。新型發動機、隱身材料這些技術,他們預研了好多年,有些領域甚至比中國領先。
但技術強不代表能造出東西 —— 技術能力是 “知道怎么做”,工程能力是 “真能把東西做出來”,這正是美國的死穴。
阿波羅計劃曾是美國工程能力的巔峰:30 萬人、2 萬家企業一起干,8 年就實現載人登月。可現在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呢?2017 年立項要 2024 年登月,2025 年了還沒影。飛船讓洛克希德?馬丁搞,火箭歸波音,著陸器交給馬斯克,三家各有各的標準,NASA 從 “總設計師” 變成了 “合同協調員”。火箭用的還是冷戰時期航天飛機的發動機,翻修一下就裝上去,首飛時漏了 4 次燃料,延期 17 次,才勉強飛起來。
類似的糟心事還有不少,就拿 E-7A 預警機來說,因為雷達與航電不兼容,到現在沒搞成。這哪是技術不行?分明是組織復雜工程的本事沒了。
問題出在哪?
其一,去工業化。70 年代后美國資本一門心思搞金融,炒股票比搞工業賺錢快,工程能力慢慢就廢了。結果就是論文發了一堆,真要造東西就卡殼 —— 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動機材料,實驗室里說得好好的,到了實機上,焊接怎么搞、多久換一次,全沒頭緒。
其二,人才斷層。優秀畢業生都去學金融、AI 了,沒人愿意當工程師。土星五號火箭的圖紙還在,可當年手工焊接、鉆孔的老手藝沒人會了,新工人用數控機床也達不到當年的精度。
其三,利益集團攪局。國防官員退休后去軍工企業當董事,項目成不成不重要,能簽合同就行。千億投資的武器項目說砍就砍,企業反正有錢拿,哪有心思好好搞研發?
反觀中國,六代機進展快,靠的是錢學森留下的系統工程法子。《工程控制論》至今是軍工院校的必修課,讓殲 20 的航電、隱身材料這些子系統能高效配合。舉國體制下,大項目決策直接到頂層,資源集中突破瓶頸,沒人互相扯皮。
現在,美國個別技術可能還領先,但中國有一整套從規劃到執行的工程體系。等美國還在為 F-47 吵來吵去時,中國六代機已經在試飛場上跑了。這不是單一技術的比拼,是把智慧變成實力的能力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