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加拿大華裔女子童宙,通過銅陵網平臺發出尋親求助,渴望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童宙出生于1998年8月8日。1998年8月23日,她被人發現于安徽省銅陵市殘疾人聯合會附近,后被送往銅陵市兒童福利院。1999年,一對加拿大夫妻收養了她。
多年來,童宙心中對親生父母的思念從未停歇。如今,她帶著僅有的這些出生與被發現的信息,滿懷期待地尋找血脈根源。
希望廣大熱心市民、網友們能留意相關線索,若您知曉任何與童宙出生及當時情況有關的信息,請于我們聯系,助力這份跨越山海的團圓夢早日實現。
以下內容來源楊麗說案
「我們在內心深處,能看到多遠?」藝術聯展
杭州上城區郵電路上,有一個小小的藝術空間,最近有一個小型藝術聯展,創作者們都是被收養的中國孩子,他們將收養經歷作為創作基礎,和觀眾分享著自己獨特內心感受。
中國美院纖維藝術專業研究生、來自加拿大的留學生童宙創作的系列纖維藝術作品《無題勞動》參加了聯展。
《無題勞動》系列,是童宙以她的收養檔案等為基礎來創作的。
系列纖維藝術作品 《無題勞動》
童宙小時候
童宙現在
加拿大魁北克的冬天白雪紛飛,但童宙的新家很熱鬧,除了養父母、爺爺,還有個大她兩歲的姐姐,也來自中國,養父母先收養了姐姐后,擔心姐姐不適應未來的成長環境,所以又收養了童宙,希望姐妹倆做個伴。
姐姐(左)和童宙(右)小時候
小時候,童宙的養父母通過繪本讀物告訴兩個女兒她們的身世,告訴她們,她們來自中國。
童宙長大了,開始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在加拿大,有收養的中國孩子、韓國孩子還有非洲孩子,我們都在這里長大,我們也會說英語、法語,但為什么我們和本土孩子還是不一樣。” 她發現,這種微妙的差異,其實從小孩子之間就開始存在,他們是有著雙重身份的“外來者”。
纖維藝術作品 《來自:中國,寄往:加拿大》
她說,比如人們往往對亞洲孩子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他們總是很勤勞、數學很好,但這是一種偏見。
我是誰?她感到迷茫。和其他收養孩子一樣,童宙也曾試圖拋開被收養的身份以融入環境,但她發現她做不到,她有種格格不入的疏離感,內心有兩個自己在不斷拉扯。
在蒙特利爾讀大學時,她和其他被收養的中國孩子一起做了一個公益組織,幫助其他被收養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融入環境,“無論他們想回去,還是待在這里,我們都支持他們,讓他們感覺良好,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信。”
2020年初,童宙在網上看了被收養的孩子的尋親故事,也有了尋找親生父母的念頭。但她覺得尋找親生父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她又擔心親生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雙重身份,但內心又很想往,想去試試。
她把想尋親的想法告訴了養父母,養母有點難過,擔心女兒會離開自己,爸爸倒很坦然,支持女兒去尋找。“我一點點和媽媽分享其他人的尋親經歷,誰去尋找親生父母了,誰找到了,后來怎么樣。”
繪畫作品《望女成鳳》
慢慢地,養母理解了女兒。
童宙大學讀的是藝術,在學習多種藝術表達形態后,她對編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覺得這是一種適合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讓我感到平靜。”
2023年,童宙申請來中國留學,考入了中國美院的纖維藝術專業讀研究生。她說,來中國學習藝術,“另外一個原因是,理解我的身份,我的一部分身份只有在中國才能被理解,有一部分我可以在加拿大通過華裔的身份理解。”
童宙希望理解自己的身份,也包括尋找親生父母。
來中國學習前,童宙以自己的收養資料和童年經歷,創作了系列纖維藝術作品《無題勞動》,歷時2年多時間,作品是她和姐姐小時候的照片為基礎,她把照片切割、然后通過編織技藝重組,“它們既是破碎的,被解構的它們通過重建,變得完整。”一如她對自己身份的理解。
藝術聯展作品介紹
2012年,童宙的養父母曾帶童宙和姐姐回到中國,他們去了一個珍珠基地參觀,拍了不少照片。一張虛焦的照片成了《無題勞動》其中一件作品的基礎,照片上,一顆珍珠被放在手心,童宙把收養過程和珍珠加工過程關聯,她覺得,在手工藝加工中,存在很多沒有被看到的付出,收養也是一樣,親生家庭、收養家庭付出的情感往往不為人知。她希望,讓人們關注到沒有被關注的“無名勞動”。
藝術聯展作品介紹
去年9月,童宙曾去安徽銅陵尋找,但沒有線索,當年發現她的地方早就拆了,毫無線索。
她有些傷心,“媽媽小時候告訴我,說我是8月8日出生,運氣很好,但我發現,不是這樣,運氣是個騙子。”回來后,她染了發,染成了自己喜歡的橙色。
童宙在加拿大讀書時,喜歡把頭發染成鮮艷的顏色,來中國前,也許是出于希望被人接受吧,怕自己的發色會被人說不好看,她把頭發顏色染了黑色。
“我要讓自己開心起來,尋找親生父母不是我來中國最主要的事,學習、了解中國文化、藝術才是最重要的。”童宙開解自己。
纖維藝術作品《中國夢,下載中》
童宙開始喜歡上杭州,她買了輛電動自行車,騎著它串街走巷,“我喜歡杭州,在這里生活很方便。”
她喜歡去新白鹿吃飯,“那里的菜比較便宜也好吃,是好吃的杭州菜”;她也喜歡和朋友去學校門口的燒烤攤擼串。
童宙屬于I(內向型)人,她發現回到中國后,以前在加拿大的孤獨、陌生感并沒有擺脫,也許是因為從小生長的環境使然,她的思考方式、表達方式都和中國本土的學生有些不一樣,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也讓她重新思考,雙重身份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我的根和我的藝術創作交織在一起。”
童宙的刺繡
童宙喜歡編織、刺繡——這些被傳統定義為“女紅”的手工藝,她喜歡花時間去做作品,在穿針引線中,她在療愈自己。
童宙說,她理解親生父母,她理解他們當年可能是無奈的選擇,無論他們找還是沒有找她,她都會耐心等待。
目前通過分析,童宙可能是安徽廬江縣人,可能在廬江東南面區域(主要礬山鎮、泥河鎮或廬江、樅陽、銅陵銅官區、無為交界)。
“爸爸媽媽,你們不必擔心我,我很好,我很開心,我在杭州學習,我很好奇,我也想見到你們,你們不必怕見我,媽媽,我想花時間去了解你。我希望重建一段新的關系,我會有一種新的牽絆,我們很久沒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