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終將成炬
致敬每一名高墻守護者
作者:合肥市肥西縣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檢察官助理 周震亞
當銀幕上緩緩投射出安亞在昏暗監區走廊里堅定前行的身影時,我的心里對影片中幾位刑事執行檢察官的敬意不斷涌出。平凡和偉大,一對略顯矛盾的詞語,此時竟然重疊起來,全部聚焦在這些高墻守護者胸前熠熠生輝的檢徽之上。誠然,高墻內的守護,不像法庭辯論般引人注目,但卻如基石般支撐著整個司法公正大廈。這一刻,我對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檢察官安亞從服刑人員異常舉動中敏銳發現冤案線索,克服線索中斷、證據缺失等重重困難,最終還原案件真相,這正是刑事執行檢察“監督觸角”的體現。現實的駐所工作,面對的往往是碎片化信息:一場駐所談話中發現的矛盾點、一次律師會見時在押人員突然的情緒波動、一名在押人員的羈押期限的超期、一次安全大檢查中查出的書信……這些“微小異常”背后,可能隱藏著證據鏈無法閉環等系統性漏洞。如我院駐所檢察室曾辦理的某案,在押人員約見我們時反復強調作案車輛是其他人提供,并非其提供,最終推動補偵,逮捕了關鍵同案犯。這種于細節處破壁的能力,亦是駐所檢察官的核心素養。
影片通過反面人物錢孝忠的權力腐敗,尖銳點出“監督者亦需被監督”的命題。刑事執行檢察的獨特價值,在于暫予監外執行、羈押期間表現評價等環節的“程序控權”。還記得去年在核查某在押人員保外就醫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時,我們發現該人員病歷系當地某私立醫院出具,并非省級人民政府指定醫院,時間也間隔較長,真實性、時效性、權威性均不足。最終通過組織會商、實地監督、多方走訪、綜合評估等一套“組合拳”,嚴格打擊了一起“以錢贖刑”的違規操作。這種對程序瑕疵的“零容忍”,恰是《最后防線》中“制度的籠子”的現實注腳。
影片刻意淡化安亞的“英雄光環”,既刻畫了她對抗同事的惰性、證據的湮滅等阻力的勇氣,也描寫了她面對威脅時的顫抖、對朋友的愧疚等真實反應。這樣的刻畫,恰是對基層檢察官最真實的致敬。英雄也是真實的人,面對復雜的現實情況,也會有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想起去年在面對拘役罪犯因母親離世申請回家處理后事時,一邊是顧慮離所可能存在監管安全隱患,一邊卻是天理人情與法律的明確規定,最終是駐所檢察官當機立斷,通過制發檢察建議,辦理了合肥市首例保障拘役罪犯“回家權”法律監督案,喚醒沉睡的刑法“第四十三條”。
又如,在最近熱播劇《以法之名》中,檢察官喬振興以純粹捍衛信仰,卻未堅持檢察一體化辦案優勢,如“火炬”照亮黑暗卻短暫燃燒,檢察官洪亮前期習慣明哲保身,辦案推諉拖延,卻能成長、覺醒,延續喬振興未竟之使命,以策略實現正義,如“鈍刀”歷經打磨終顯鋒芒。他們和安亞一樣,并非毫無瑕疵,但在我心里卻都是真實的、了不起的“凡人英雄”,而這些“瑣碎的偉大”,才是司法防線的真實肌理。
最后防線到底是什么?看完影片,我終于得到了答案,這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屏障,也是人性良知的最終底線。看到十年冤案昭雪,作為觀眾,我感動于盧淮生重獲自由時的那縷陽光;作為刑事執行檢察干警,我更希望以這縷微光成炬,于平凡處生光,在高墻之內、卷宗之間,以專業與敬畏,讓每一個“不可能”的申訴,都有被聽見的可能。
第9012期
安徽檢察新媒體出品
終審丨吳貽伙 二審 丨吳熒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