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作者 | 張睿
編輯 | 志豪
車東西7月16日消息,日前,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在長春舉辦。
大會以“新質引領 智創未來”為主題,共同探討智能化加速進化下汽車行業的發展。
▲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現場
大會上,多位車企、產業鏈等方面的嘉賓共同探討了關于新能源智能汽車有關的話題。
具體來看,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盧放、江汽集團控股公司董事、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等車企高管主要分享了車企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一些看法。
而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CTO杜強等高管則以供應鏈企業的角度分享了汽車智能化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的看法。
汽車行業中有“上半場是電動化,智能化是下半場”這個說法。而車圈大佬們的演講來看,目前來看整個行業已經基本完成了電動化的上半場,智能化成為了新的方向。
▲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現場
而在本次大會上,各個車企的代表的發言也都圍繞著智能化展開。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車企在智能化方面的軍備競賽也會升級。
一、盧放表示要以創新突破低水平競爭 周時瑩表示車載應用轉向AI定義汽車
會上,有多家車企高管分享了各自在智能汽車關鍵領域的觀念。
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盧放表示,在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的大背景下,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競爭格局日益復雜。
▲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盧放
中國汽車產業如何突破低水平競爭,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應堅持技術創新,實現從“比拼參數”到“創造價值”的跨越;堅持管理創新,實現從交易關系到伙伴關系的跨越;堅持品牌創新,實現從單次消費到長期信賴的跨越;堅持開放創新,實現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的跨越。
盧放呼吁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價值創造,走這條路沒有捷徑,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有信心和耐心。
只有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堅守長期主義的發展理念,摒棄傳統的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和開放創新,才能構建更具韌性和活力的良性產業生態,構建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同樣是關于技術創新,江汽集團控股公司董事、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表示,汽車產業正處于多技術創新變革與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發展階段。
▲江汽集團控股公司董事、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
馬翠兵提到,江淮汽車自2019年與華為達成全面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在研發、供應鏈、制造、銷售服務等全價值鏈環節進行深度融合。
尊界品牌便是典型實踐:江淮與華為組建超5000人專屬研發與交付團隊,并聯合打造尊界超級工廠。此外,江淮聯合227家頂級供應商,構筑全球一流供應鏈生態,推動超豪華智能新能源領域的突破。
▲江淮汽車與華為合作打造尊界品牌
一汽研發總院副院長兼九章平臺CEO周時瑩則提出,隨著AI大模型快速進化,車載應用從傳統軟件定義汽車轉向“AI定義汽車”。
▲一汽研發總院副院長兼九章平臺CEO周時瑩
周時瑩表示,2024年以來座艙和智駕系統幾乎都默認接入AI模型,但其對底層芯片、OS架構及應用層兼容性提出了巨大挑戰。
目前,多數整車廠還未完全實現軟硬件絕對分離。此外,在資本趨緊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企業轉向具身智能。智能汽車作為“人形機器人”的早期形態,在嵌入式系統、神經網絡與AI連接基礎方面具備天然優勢。
供應鏈企業作為汽車產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多位高管分享了各自在技術賦能與生態協同方面的思考。
在智能汽車的一大重點智能座艙方面,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CTO杜強表示,過去半年,AI對整個汽車行業、汽車體驗以及汽車核心競爭力的影響重大。
針對“AI是否顛覆或重構傳統整車OS”的疑問,他認為AI對汽車系統是增量構筑,而非替代。
中國的軟件供應鏈在底層操作系統領域已成長成熟,具備快速適配芯片和電子電氣架構的能力,滿足車企高速迭代需求。AI技術賦能下的軟件開發效率大幅提升,工具鏈和半自動化開發幫助降低門檻,提高人效。
▲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CTO杜強
芯馳科技MCU產品線總經理張曦桐則表示,目前智能座艙和車控芯片國產化率成為重點,車企積極自發采用國產芯片,推動國產化進程明顯提速。
同時供應鏈關系正在重構,越來越多的本地芯片企業參與到整車設計早期階段,與主機廠、Tier 1聯合定義產品、共同開發,以滿足快速迭代和高質量要求。
▲芯馳科技MCU產品線總經理張曦桐
輔助駕駛方面,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認為,智能駕駛類似手機基站,技術復雜但終局難形成差異化,核心是 “快速迭代”。
▲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
但他提醒,產業周期中需平衡降本與技術迭代,行業尚未成熟,過度降本會犧牲用戶體驗和安全性,應通過技術迭代(如算力提升)推動體驗升級。
呂鵬認為,今年行業智駕普及里上量最多的是100到200 TOPS,也就是征程6的芯片,可以稱其為“甜點位”。
而這個“甜點位”是否會發生變化?呂鵬認為,在手機行業里如果把最高的性能在過去的發展里定義為iPhone這樣的性能,如果看智能機,比如紅米這樣比較便宜的手機,實際上紅米和iPhone每年都在提升性能,所以整個行業的“甜點位”在未來一定也會發生變化。
二、張永偉表示中國L2滲透率已超50% 王建強提出安全“認知驅動”路線
會上,專家代表們也分享了各自在智能汽車關鍵領域的創新理念。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目前全球競爭圍繞智能化已全面展開,我國在終端裝載率上走在全球前列,特別是有兩個指標,一是L2輔助駕駛的滲透率,中國已超過50%,在全球最高。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
一些新的輔助技術(如泊車)滲透率在中國也加快提升,現在一些中高端車越來越標配泊車輔助駕駛技術,其滲透率也超過了20%。
大量智駕企業在中國豐富多彩,一代一代涌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型智駕技術開始和汽車、整車緊密綁定,這是中國汽車行業前沿技術創新出現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張永偉認為,到了智能化時代,需要跳出汽車來看汽車。
汽車的智能化只是一個率先起來的行業,它能帶動的就是和它技術同源,產業鏈、供應鏈相通的,比如智能機器人,比如低空技術,還包括船舶,這幾個領域和智能汽車在技術上同源,供應鏈,無論是電池、電機還是感知,大家都是相通的。
汽車行業能夠讓這些還沒有進入規模化發展的新質產業能快速進入大規模制造帶來的零部件低成本階段,因此,機器人行業、低空行業如果和我們的智能汽車行業在一開始就融合發展,就會極大地縮短機器人和低空大規模產業化的時間,也會提高產品競爭力。
同時張永偉強調,目標不能只放在低階技術的普及上,要快速提出L3及更高等級自動駕駛的發展目標,率先實現L3及以上技術應用的國家和企業將占據關鍵優勢。
結合企業動態判斷,張永偉認為2030年及之后兩三年,或將是L3、L4從試點走向規模化應用的窗口期。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強表示,目前智能汽車安全技術主要沿著兩條路徑推進。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強
一是規則驅動,具備邏輯清晰、可解釋性強的優勢,但面臨泛化能力弱、難以覆蓋長尾場景等瓶頸;二是數據驅動,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泛化性,但存在“黑箱”屬性、難以溯源、對極端場景識別能力不足等問題。兩種路徑各有優劣,均難以單獨支撐智能駕駛向更高等級演進。
為突破關鍵技術瓶頸,他提出“認知驅動”路線,融合人類類腦認知與知識經驗的啟發方式,通過感知—認知—決策三大環節打通規則與數據的融合通路,實現系統在復雜交通環境中的準確感知、深度認知與安全決策。
吉林大學教授盧蕩介紹了智能底盤方面,他認為智能底盤是智能汽車控制的關鍵技術之一,未來智能輪胎及其域控制軟件將成為軟件定義汽車的重要基礎。
▲吉林大學教授盧蕩
其中輪胎作為汽車與路面接觸的唯一部件,駕駛員的所有操控指令均通過輪胎與地面的相互作用產生輪胎力,進而改變汽車運動狀態,因此輪胎是底盤的核心,輪胎力是汽車運動的根本原因。
結語:汽車行業智能化發展加速進化
總的來看,在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上,各位車圈大佬們圍繞“新質引領 智創未來”的主題,表達了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看好和對競爭的激烈的認識,同時也紛紛表示要加大投入和創新,以技術繼續推進汽車智能化。
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展現了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的革新活力與多元路徑,為推動技術協同創新、強化生態整合提供了新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