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 韓飏)技術員陳鳳東撒下一大勺魚食,養殖池里成群的柳根魚搖頭擺尾浮上水面,高高興興地“加餐”——懂行的人說,這種冷水魚不好養,所以“特別好吃”。
7月15日下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時走進吉林省永吉縣,在主營“水產養殖工廠”和“植物工廠”的吉林卓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在溫泉水中愜意暢游的數千尾魚。
吉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溫泉水產養殖池里養殖了柳根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攝
在柳根魚養殖池旁邊,是西伯利亞鱘養殖池、瓦氏雅羅魚養殖池、河鱸養殖池……在卓遠農業的暖棚溫泉水域里,無論冷水池還是暖水池,均標配機械化供氧機、循環微粒機、水處理設備,養殖池調過溫度,冷水魚和暖水魚互不干擾各得其所,工業化循環溫泉水養殖的嘗試,已初見成效。
“循環水養殖就是用機械過濾和生物過濾去除養殖水體里的有害物質,再經過消毒增氧、去除二氧化碳、調溫,輸送回養殖池,實現養殖水的循環利用。”陳鳳東說:“本地特色就是地熱溫泉,循環溫泉水養魚一是養殖環境好,用水量大大減少,不污染環境,二是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養殖周期縮短2-6倍,單位面積產量比傳統池塘提高20-80倍。”
利用特有地理優勢,不單純滿足于“開采”而是“開發”創新“智慧養殖”,是永吉縣以農業促發展的實踐樣本之一。永吉縣人口24.35萬,面積卻有2625平方公里之多,“6山1水3分田”的天然格局,為“力推黑土地增產節能”提供了堅實基礎。
吉林卓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全自動化“植物工廠”。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攝
在卓遠農業水產養殖池對面的植物工廠里,青提、貢品、紅瑪瑙、勁竹、紅燈籠、黃燈籠等品種的番茄,淑女椒、金箍棒、碧玉、QQ等品種的水果黃瓜,一排排延伸數百米,而總面積2萬平方米的這間“植物工廠”,由于采用自動化管理,平時只需4名工人進行“照看”。
由于采用全自動化管理,2萬平米的植物工廠,只需要4名技術人員便可完成日常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攝
“我們的高科技智能農業區是東北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科技集成度最好的全自動植物工廠,多個品種的番茄、水果黃瓜都是全年不間斷的‘無土栽培’和‘營養液灌溉’,目前年產大約600噸,純天然的水果味道。”卓遠農業董事長李崇冬說:“不管是‘水產養殖’還是‘植物工廠’,都是我們為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所做的嘗試。比如去年統計,飼料、種植、服務、運輸等相關產業,帶動鄉鎮及行政村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300余人,這樣既提高了農民年收入,項目收益資金還可以用于全鎮的公益事業,用于鄉村振興。”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