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貴陽田野間,稻浪初翻,水聲潺潺。近日,各地陸續拉開新一輪“稻+魚”生態種養的大幕,一尾尾鮮活的魚苗躍入稻田,與青翠的稻苗共繪“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生態畫卷,也為農戶們播下了綠色增收的新希望。
據悉,“稻魚共生”模式發展歷史比較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是貴州省近年來重點推廣示范的生態種養模式,可達到"一田兩業、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效果?!暗爵~共生”模式不僅能夠促進生態循環生態農業的發展,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清鎮:政策“護航”魚苗入水 千畝稻田迎新“住戶”
在清鎮市衛城鎮蔡水村、犀牛村的田埂上,農戶們提著水桶穿梭忙碌,一桶桶活潑的魚苗被小心翼翼地放入稻田——這里正是清鎮市2025年“稻+魚”生態種養項目的首批“入住現場”。作為市級重點生態農業示范工程,該項目帶著22.5萬元生態漁業補助資金“禮包”,采用“政府補貼+農戶自籌”模式,在2250畝示范田里種下“雙收”盼頭。
圖/清鎮市人民政府網
“每畝能領7.2斤魚苗補貼,魚肥了、稻壯了,年底錢包肯定鼓!”拿到魚苗的農戶笑開了花。為讓“新人”安心“安家”,當地農技專家早早開展了魚溝開挖、田間管理等技術培訓,后續還將全程跟蹤服務。更有魚苗供應商帶著150畝免費魚苗示范田加入,讓“稻魚共生”的生態理念在更多田壟間扎根。
修文:巖鷹山村“稻魚搭檔”再升級 豐收喜悅漫田埂
修文縣巖鷹山村新場壩組的連片稻田里,綠意盎然間藏著熱鬧——村民們正將一尾尾鯉魚苗稱重、投放,水面泛起圈圈漣漪,像是在奏響豐收序曲。“去年試種就大獲成功,今年40畝稻田投了1500斤魚苗,等著稻黃魚肥!”村支書譚永杰的話語里滿是期待。
圖/修文縣融媒體中心
這片稻田藏著“生態密碼”:魚兒當“清潔工”,吃掉害蟲雜草;魚兒當“營養師”,糞便化作天然肥料;水稻當“遮陽傘”,為魚兒提供清涼棲息所?!安挥么蛩幨┓?,稻谷畝產超千斤,鯉魚畝產最少250斤!”村副書記唐坤算起賬來清清楚楚。如今,“公司+農戶”模式讓3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和村民的腰包一起鼓,田埂上的笑聲一天比一天甜。
息烽:7300斤魚苗“安家”稻田 農戶喜算增收賬
息烽縣流長鎮前奔村的田埂上,熱鬧得像過節!6月29日一早,村民們提著水桶排隊領魚苗,鎮村干部和農技人員分工協作,撈魚、稱重、登記,忙得熱火朝天?!邦I到50多斤魚苗,秋收能收200多斤魚,按20元一斤算,光養魚就多掙4000多!”村民陳天軍掂量著水桶里的“活寶貝”,臉上的笑容藏不住。
圖/息烽縣人民政府網
此次息烽縣共投放7300余斤優質鯉魚苗,覆蓋永靖、九莊等5個鎮的7個行政村,513畝稻田迎來了“生態好搭檔”。農技人員現場遞上“致富手冊”,手把手教投放技巧和管理要點,200余份技術資料成了農戶的“定心丸”?!棒~幫稻長,稻幫魚生,化肥農藥少了,米更香、魚更鮮,收入還翻番!”據相關負責人說,這“稻魚共生”的模式,正讓田野間的生態效益變成實實在在的“錢袋子效益”。
從清鎮的魚苗“安家記”,到修文的“稻魚搭檔”升級路,再到息烽的田間增收賬,貴陽大地上“稻+魚”的生態故事正越寫越生動。隨著一尾尾魚苗在稻田里安營扎寨,一個個綠色增收的希望正在萌發,“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魚聲一片”的詩意場景,正成為貴陽鄉村振興最鮮活的模樣。
來源:貴陽生態環境融媒體中心
文/何瑩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