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初中生家長們,大家好!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一到社交場合就跟個鵪鶉似的,縮在角落里,完全不敢和人交流。這其實就是社交恐懼啦,那該咋辦呢?別慌,我有5把鑰匙,能幫咱打開孩子心里那道“隱形的墻”!
第一把鑰匙,從“繭房”到“安全島”。咱孩子要是像被施了“隱形咒”一樣,縮在教室角落,可千萬別催他“勇敢點”。你就蹲下來問他:“你是不是感覺自己被困在玻璃罩里啦?”用這種比喻的方式,比你在那說教管用多啦!讓孩子知道,害怕社交沒啥丟人的。心理學有個詞叫“情緒容器”,你安靜陪著他,就是他最安全的“避風港”。
第二把鑰匙,微小突破。別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去組織班委活動,咱得慢慢來。先讓他在網上給同學朋友圈點點贊,用表情包代替文字,來個線上破冰;再讓他每天對同桌說個“早”,眼神對視3秒不躲閃,來個3秒挑戰;還能用玩偶模擬對話,玩角色扮演。這就跟學游泳得先適應水溫一樣,社交也得一步步來。
第三把鑰匙,家庭實驗室。周末家庭聚餐的時候,咱就悄悄給孩子布置點任務。讓他給表弟講講新游戲規則,給鄰居送點自制餅干,或者組織個家庭辯論賽讓他當主持人。這些低風險的場景,能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里積累社交經驗。要知道,成功的體驗可比說100次“你應該”有用多了!
第四把鑰匙,重構社交認知。孩子要是說“我怕說錯話被嘲笑”,你別急著反駁。你可以問他:“要是有個外星人來地球,你覺得他最想學人類啥社交技巧?”用這種荒誕的問題打破完美主義的枷鎖。再教他“3秒法則”,說完話給自己3秒停頓,把焦慮變成積極暗示。
第五把鑰匙,尋找“社交同頻器”。帶孩子去寵物咖啡館當志愿者,參加桌游俱樂部,或者報名天文觀測小組。當他因為喂倉鼠、拼桌游卡牌和別人產生共鳴,興趣就成了最好的社交潤滑劑。
給各位家長提個醒。孩子要是主動約同學打球,你別馬上就問“玩得開心嗎”,給他個擊掌,然后去做飯就行。有時候,欲言又止的關心反而會毀了孩子的勇氣。咱就做孩子身后溫暖的光,別追著他的影子跑!大家記住這5把鑰匙了嗎?趕緊用起來,幫孩子克服社交恐懼吧!
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