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爸寶媽們,你們好呀!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深夜十點,老媽都給閨女發第三遍消息,讓她記得吃藥,可對話框里那未讀的小紅點,就跟個小刺似的扎眼;老爸悄悄把熱牛奶放兒子房門口,結果換來一聲重重的摔門聲。這些場景就像個默默響著的鬧鐘,提醒咱現在親子之間越來越疏遠啦,就像兩條平行線,越走越遠!
不過別慌,我有三招,能讓這親子間的愛重新交匯!
第一招,對話重啟術。你別再傻乎乎地問孩子“今天學校咋樣”,你就觀察觀察孩子書包里新買的漫畫書,笑著問:“這角色是不是跟你昨天說的考試壓力有關啊?”這就用到心理學里的“情感賬戶”理論啦。你用具體細節證明“我在關注你”,孩子指定更樂意打開話匣子。還有啊,把“你應該……”換成“你覺得……”,比如說發現孩子熬夜,你就說:“最近是不是有特想完成的事兒?需不需要我幫你分擔分擔?”
第二招,活動破冰法。周末的親子活動不用搞得那么刻意。你可以在超市采購的時候,讓孩子當“采購主管”,或者一起組裝宜家家具的時候,來個吐槽大會。日本有個家庭治療師叫山田昌弘,他發現啊,一家人一起完成物理空間的改變,像整理房間啥的,心理距離也會跟著縮短。關鍵是要制造“非功利時刻”,哪怕就在廚房一起揉面團,那面團的手感,面粉到處飛的樣子,都能讓你們自然地聊起來。
第三招,理解升維戰。16歲的少女小雨不愛溝通,其實是青春期前額葉皮層發育鬧的,就跟坐過山車似的,情緒忽上忽下;中年老爸不愛說話,可能是工作壓力帶回家了。咱別老糾結“為啥孩子不聽話”,要理解孩子用疏離表示“我要獨立空間”,父母用沉默藏著“我怕管不住”。這種認知一提升,能化解70%的沖突呢,就像解死結,先得看清繩子咋繞的。
我再給大家提個特別醒兒哈。孩子說“你們根本不懂我”的時候,別解釋“我們當年更苦”,你就承認:“是啊,時代不一樣了,但所有爸媽都希望孩子幸福。”這種“有限道歉”能快速重建信任,就像修斷橋,先別扔指責的石頭,才能鋪上理解的基石。
親子關系疏遠就像被風吹散的拼圖,每一塊都有愛。咱別非得讓它嚴絲合縫,找到能讓彼此安心的拼接方法就行。說不定哪天你就發現,那些讓你愁死了的沉默時刻,正偷偷醞釀著新的對話機會呢!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雙重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