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當我國多地出現高溫,熱浪也在席卷北半球多地。有媒體描繪稱,近期的高溫就像“熱穹頂”,即一片廣袤的天空被無形巨碗倒扣。
這種解釋是否科學?
對此,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回應稱,“熱穹頂”并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學術用語,它是國外部分預報員對高溫天氣相關物理成因的概括式、形象化的科普表述,僅在最近幾年才被一部分人引入到國內,國內傳統氣象學界并不使用這個概念。
張濤說,“熱穹頂”所表達的大氣物理、大氣環流因素,實際上,早已包含在了經典的“阻塞高壓”和“暖蓋”等術語中,即,穩定維持的高壓系統“鎖住”了地表熱量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的擴散。
從宏觀天氣系統的水平分布和運動上看,西風帶高壓脊強烈發展形成阻塞高壓,和副熱帶高壓這兩大高壓天氣系統都具有尺度龐大、穩定少動的特點,容易長時間控制一個地區,且區域內水平風速小,不利于熱量擴散。
從微觀的云物理和垂直運動上看,高壓內受下沉氣流影響,空氣的下沉增溫效果既使得云滴蒸發消失,形成持續晴曬天氣,獲得太陽加熱;又由在低空形成暖蓋,壓制了底層熱量向上的擴散,最終在地面不斷累積升溫,從而造成大范圍極端高溫事件。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特聘專家朱定真稱,“熱穹頂”一詞多見于國外文獻,可視為對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增溫效應引發熱浪的另外一種“通俗”。在我國,尤其夏季的高溫,顯然與“副熱帶高壓效應”有直接聯系。由于副熱帶高壓特定條件下的極端增熱表現形式和“熱穹頂”效應的形成機制一致(高層暖空氣下沉增溫,抑制云雨,穩定少動等等),可以認為副熱帶高壓也是“熱穹頂”的主要驅動系統。
如何看待近期的高溫現象?
張濤表示,近期我國不少地方熱到破紀錄,與所謂“熱穹頂”效應有關。只不過,在我國的氣象業務習慣用語中,并不常用這種表述。
阻塞高壓不只在夏天出現,它一年四季在北半球中高緯度都能形成,譬如,冬季極地時常出現的偏暖事件,其實質是阻塞高壓深入極地造成。比如在冬季我國東北地區氣溫低至零下幾十度的時候,緯度比東北更高得多的挪威等地,有時氣溫甚至可達0℃以上,背后也是類似所謂“熱穹頂”的機制。
朱定真表示,從全球來看,副熱帶高壓控制區的確是誘發所謂“熱穹頂”效應的經典發生地,因為這些地區常年受下沉氣流影響,容易形成穩定高壓和高溫。
“今年夏季高溫,在同一時間500百帕上副熱帶高壓(588線)中心附近的分布,與850百帕上高溫區域(紅色)的分布看非常吻合。這足以說明,目前北半球多地發生的高溫事件明顯是副熱帶高壓‘作祟’的結果。”朱定真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