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個月,黃楊鈿甜天價耳環事件迎來終極通報,不管你信還是不信,這都是最終的蓋棺定論。不過,這份通報并未讓公眾徹底信服,反而引發了更多的質疑。
通報稱,黃楊鈿甜所佩戴的“天價耳環”并非真品,而是價值僅300元的玻璃仿制品,由其母親的朋友于2016年贈送。此外,網傳的豪華別墅背景也被證實為不實信息,只是黃楊鈿甜偶然拍攝的一張照片。通報還澄清了黃楊鈿甜家人的身份,他們并非網傳的權貴階層,而是普通的農村家庭。
然而,這些解釋并不能完全消除公眾的疑慮,在邏輯上似乎也難以自洽。
首先,黃楊鈿甜的母親司某霞曾在2014年學習鉆石珠寶鑒定,并獲得了相關證書,對于珠寶的鑒別能力應高于常人。在這種情況下,朋友贈送的300元玻璃制品,真的能讓她視為珍寶,保存近10年嗎?從人情世故角度看,在社交往來中,贈送與受贈的禮物價值往往會與雙方關系、受贈者身份相匹配。
黃母身為專業珠寶鑒定人士,其朋友若知曉她的專業背景,大概率不會選擇用如此廉價的玻璃制品當作贈禮,這實在不符合常理。再者,若這玻璃耳環沒有特殊情感價值,黃母卻珍藏近10年,這種行為實在難以理解,畢竟以黃母的專業素養,應能輕易辨別其真實價值。
其次,通報中提到,在國內專柜沒有黃楊鈿甜家人的相關消費記錄。這一點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這款耳環難道只在國內銷售?倘若該品牌在海外有銷售渠道,那么黃家完全有可能通過海外購買等途徑獲得真品,國內專柜自然查不到消費記錄。此外,黃楊鈿甜展示的珠寶飲品柜中,各類飾品琳瑯滿目,不知道還有多少類似的“玻璃制品”。
僅憑借耳環是玻璃仿制品這一結論,就想讓公眾對整個家庭的財富狀況和消費行為徹底打消疑慮,顯然太過草率。公眾不禁會想,這一柜子的物品中,到底還有多少看似昂貴實則廉價的仿制品,又是否存在真的天價珠寶被刻意隱瞞。
何況,在送檢的這段時間里,耳環一直在黃楊鈿甜家人手中,這個中間有沒有“調包”的可能,也值得懷疑。
另外,在事件發酵過程中,還有一些細節值得玩味。比如黃楊鈿甜方對網友訴訟的操作,一位網友因發布影射作品接到平臺投訴通知并面臨起訴,這一行為被公眾認為有“捂嘴”之嫌。在自身諸多疑點尚未澄清之時,選擇用法律手段對付質疑網友,這一姿態無疑會加劇公眾的反感。
信息時代,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都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涉及到財富、權力等敏感話題時,更容易引發輿論風暴。黃楊鈿甜天價耳環事件雖然看似已經有了定論,但真相究竟如何,或許仍需要更多的證據和解釋。公眾的質疑并非無理取鬧,而是對公平正義的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