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金的請柬在總統府抽屜里躺了十多天,最終等來的卻是一句婉拒。7月16日,韓國總統辦公室通過媒體釋放關鍵信號:李在明不會出席9月3日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消息一出,外交圈波瀾暗涌——這場被寄予厚望的“破冰之旅”,尚未啟程就已擱淺。
青瓦臺給出的理由看似滴水不漏:“行程沖突”與“外交對等”。根據官方解釋,李在明7-8月需訪問華盛頓推進美韓領導人會談,8月安排日韓峰會,9月更要再赴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日程“密不透風”。
更耐人尋味的是所謂“對等原則”——韓國高層人士翻出舊賬:“2017年文在寅主動訪華,這次理應由中國領導人先訪韓”。
表面理由的背后,藏著難言的枷鎖
韓方提出的“外交對等”原則,在國際外交舞臺上顯得異常突兀。2017年文在寅訪華,實則是為補救樸槿惠政府部署“薩德”導致的中韓關系崩盤。如今尹錫悅政府追隨美國在臺海、芯片聯盟等問題上挑戰中國底線,再度使雙邊關系跌入冰點。修復裂痕的責任本在韓方,此時談“對等”無異于倒置因果。
而行程沖突的托辭,在特朗普7月初揮出的關稅大棒前更顯蒼白。就在李在明收到中國邀請后不久,美國宣布8月1日起對所有韓國輸美產品加征25%關稅。汽車、半導體等韓國經濟命脈岌岌可危,對美出口占比超15%的韓國根本承受不起這種打擊。
真正的顧慮在青瓦臺內部悄然流轉。一位韓國媒體人透露,李在明曾在私人場合感嘆:“樸槿惠2015年參加中國閱兵后,被批‘親華過頭’——這步子邁得太大了。”他緊接著補了句關鍵表態:“如果特朗普去,我們當然也能去”。
歷史輪回中的機會窗口,正在關閉
回望2015年9月3日,北京長安街上的一幕曾是中韓關系的高光時刻——樸槿惠與中俄領導人并肩而立,隨后中韓自貿協定火速落地,經貿合作步入蜜月期。十年后的今天,相似機遇再度擺在韓國面前,卻被輕輕推開。
李在明并非不諳此中利害。競選時他高調承諾“優先修復中韓關系”,上任首月更對中國大使表態“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但當實操窗口開啟,誓言卻敗給了現實壓力。
經濟數據昭示著韓國的戰略困境:中國占韓國出口總額26.3%,是其最大貿易伙伴;而對美貿易僅占12%。一旦失去中國市場,韓國將面臨30%的產能過剩??僧敯踩}被美國攥在手中,經濟理性只能退居二線。
缺席的代價,正在積累
11月,APEC峰會將在韓國慶州舉行。中方雖可能出席,但李在明此次的婉拒,已讓雙方信任基石出現裂痕。歷史性機遇的錯失往往不可逆——若李在明參加閱兵,中韓過去三年因尹錫悅“親美疏華”政策結下的恩怨,本可能一舉化解。
更深遠的沖擊在于地區格局。東北亞各國正緊盯韓國在中美間的選擇:
若李在明突破束縛出席閱兵,或帶動日本、菲律賓等美國盟友重新校準對華政策;而如今的缺席,讓“韓國只是美國附庸”的區域認知再度固化。
自主外交的幻影,與韓國的兩難
文在寅時期中韓關系之所以能突破發展,關鍵在于其敢于在美方壓力前說“不”,為韓國爭取到戰略回旋空間。而李在明以“鞏固美韓同盟為基礎改善對華關系”的承諾,本質上仍是將美國利益前置。
韓國保守派雖因連續兩任總統遭彈劾而式微,但親美力量仍盤踞外交安全部門。前大邱市長洪準杓等保守派人士倒戈支持李在明,反而加劇執政黨對“政治清算”的恐懼——任何偏離韓美同盟的決策都可能引爆國內政爭。
結語:小國的外交困境與時代叩問
青瓦臺的決策桌上,擺著兩份截然不同的遺產:樸槿惠2015年出席閱兵帶來的經貿紅利,以及她日后因“親華”遭到的政治反噬。李在明最終選擇規避風險,卻也錯失了在中美博弈縫隙中確立自主性的歷史契機。
當11月APEC峰會帷幕拉開,中韓領導人握手的瞬間,那道因缺席閱兵留下的信任鴻溝仍需填補。而韓國的真正挑戰始終未變:在中美夾縫間,不敢挺直腰桿的國家,永遠撕不掉“附庸”的標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