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特拉 MK1
印度國家級媒體“印度網”在7月16日的報道中又開始吹噓自家武器,這一次他們抬出來的“殺手锏”是印度目前仍在研發的甘迪瓦(Gandiv)超遠程空空導彈。
在這篇報道中,印度網宣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已經成功研發甘迪瓦超遠程空空導彈,實際上該型導彈是印度國產中程空空導彈“阿斯特拉(Astra)的升級型號MK3型。既然都“MK3型”了,那么MK1和MK2型已經很成熟了吧?答案是“否”。
印度網的報道
阿斯特拉 MK1型從1990年研制,2003年正式批準立項,旋即在2006年因設計失敗而推倒重來,隨后經過美俄的協助,尤其風洞都是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 (NAL)完成的,終于在今年7月11日——沒錯,就在幾天前,首次實現百公里目標試射成功。
在歷經近三十多年后,阿斯特拉 MK1型可以說基本成熟。雖然2023年印度空軍和海軍小批量采購了一批阿斯特拉 MK1型,但印度很少在戰備中使用該型導彈。目前主力仍然是俄羅斯R-77,并隨著少量歐洲“流星”空空導彈的到貨而使用流星用于戰備。
MK1型的技術水平大致處于國際主流中程空空導彈00年代初期水平,最大射程大約在110公里,隨著7月11日的百公里試射成功,預計未來會逐漸取代俄羅斯中程空空導彈,總體來說相當于我國PL-12A的水平。
蘇-30MKI試射阿斯特拉 MK2
MK2型則屬于印度第一款真正意義上能達到2010年代技術層次(也是全球大部分國家空軍的主流水平,例如AIM-120C/D)的中程空空導彈。其射程方面升級到了150公里,已經十分接近PL-15。彈頭采用西方主流的坤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動力部分采用印度國產雙脈沖火箭發動機,理論上性能還算不錯,預計其會成為未來二十年印度中程空空作戰的主力。
但是,我們還是要說但是,這款我們二十年前技術水平的空空導彈他們仍未結束研發。根據DRDO在去年9月的報告顯示,MK2型預計在今年開啟全面試驗,預計2026年完成所有試驗項目,并在2027年投產。
原本MK2是要在今年就開始交付的,在報告中DRDO把責任歸結于印度空軍不斷提出的修改要求。
甘迪瓦目前的照片并不多
甘迪瓦,或者說MK3型是印度在幾年前獲悉我國推出超遠程空空導彈后,刻意針對性研發的新型導彈。DRDO在官方介紹中表示,甘迪瓦將會采用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射程最遠達到350公里,速度超過4.5馬赫。
我們且不論印度和俄羅斯一樣,喜歡在射程數據上玩“春秋筆法”(發射高度不同,射程也會不同,印度和俄羅斯的射程數據往往是在更高升限高度取得的,和中美歐的標準完全不同),也不提咱們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已經不只是基于“氮化鎵”,就甘迪瓦自己的指標來看,DRDO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研發成功。
那么為何“印度網”會說“研發成功”呢?其實是甘迪瓦將會在近期進行實彈試射,但實彈試射不代表研發成功,它只是漫長研發過程中一個常規進度環節罷了。比如到今年三月,甘迪瓦陸續完成了分離機制、助推器和無噴管助推器的地面測試,實彈試射是新一輪試驗的開始。
例如阿斯特拉 MK1型首次實彈試射是在2018年,但最終讓它接近成熟的是前面提到今年7月的百公里試射。即便2018年試射成功后,印度小批量采購也要等到2023年。因此甘迪瓦現在整體研發工作連一半都沒完成,然后印度媒體又在那吹噓。
印度網自豪地表示,“印度空軍作戰能力迎來重大變革”,“這不僅展示了印度自主導彈研發的實力,更是針對中國先進導彈(如PL-15和PL-17)采取的關鍵反制措施(原文如此)。”
在八字還沒一撇的情況下,印度網還表示,“值得關注的是,繼阿斯特拉 Mk3型成功研發后,印度還計劃開發其升級型號。一旦列裝空軍,這款導彈將賦予印度擊落數百公里外敵方戰斗機和預警機的重要能力,尤其在面對中國和巴基斯坦威脅的背景下意義重大。”
雖然甘迪瓦何時能加入印度空軍還未可知,雖然甘迪瓦何時具備戰備水平也是無從知曉,但不妨礙印度網在那暢想“美好的未來”。在MK1和MK2都沒搞定的情況下,印度網還表示MK3的新技術之后還會下放到MK1/2上,為印度超視距(BVR)作戰帶來革命性的提升。
所以盡管這篇報道并未說明印度用什么樣的方式對抗殲-20,仍不妨礙其在標題上寫下這句話:印度開發了致命的甘迪瓦導彈來擊落中國的殲-20隱形戰斗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