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石灘,其實很不想用這個詞語,應該說自然奇觀更為貼切一些。合川區火燒灘小編不止一次去過,每一次去感覺都不一樣,前期也拍攝過視頻、寫過文章,并且流量都還不錯,但畢竟是野景點,比起旁邊四川、重慶共同擁有的省部級文物五星橋來說,更自然,更原生態,姑且就當作野石灘吧。
火燒灘和五星橋同在一個地方,五星橋曾經是廣安到重慶的必經之路,據守橋的老人講,該橋始建于1822年,是一座風雨廊橋,橋面上還有攤位,曾經除了售賣日雜用品,還有郎中攤位。而火燒灘就是五星橋下面的石灘,位于雙槐鎮雙門村,緊鄰華鎣市的慶華鎮,距離合川城區較遠,有60多公里的車程。
火燒灘是雙槐鎮和慶華鎮分界線代峨溪上的一段灘涂地。為什么取名火燒灘呢?聽當地村民講,古時候在火燒灘下游有一座木橋,木橋距離水面不高,遇到上游漲水,水中雜草都被木橋攔截在灘涂地上,洪水退后,雜草被曬干,經常失火,所以就把這片灘涂地取名火燒灘。
’火燒灘不是很長,只有六、七十米長,也不是很寬敞,最多不過三、四十米寬,炎炎烈日,正是雨水最少的季節,溪流的水大多數都被旁邊的河溝引流,剩下的石灘反而很少看見流水,也正是如此,才可以近距離欣賞石灘,石灘應該是一塊巨大的石頭構成,不知出于何故,石頭上方存在一些圓形的石臼,石臼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形成原因令人深思。
火燒灘石臼是怎么形成的呢?說法倒是挺多,當地村民曾經說過,以前電力緊張,這里安裝過水磨,用來碾米等食物,后來電力豐富后,水磨被拆除就留下了基礎,這段歷史不長,可信度較高,但是水磨基礎應該不多,布置應也該相對規范,對比火燒灘石臼現狀,契合度并不高,其形成的真正原因還有待考究。
火燒灘作為野景點,能夠有較高的知名度,除了石灘和石灘上的石臼外,還與景色優美有關。在石灘的下方是自然瀑布,瀑布常年流水,非常壯觀不說,還滴水穿石,把石頭沖擊成不規則形狀,有點怪石嶙峋的味道,在瀑布下游是峽谷,峽谷兩岸絕壁峭立,幽邃深遠,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歷史上火燒灘五星橋是川渝兩地交通要道的休息點,那時候很鬧熱,但隨著陸路交通成熟,火燒灘、五星橋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再加上位置相對偏僻,基本上沒有游客前往,不要說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見慣不怪,根本不會在此停留,此情此景,除了用“低調”來形容,再也找不出合適的詞語,你說是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