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7月16日電(記者樂文婉)清晨七點,武漢市武昌區漢陽門碼頭人聲鼎沸,江風帶著蒸騰的水汽撲面而來。岸邊,兩千余名身穿泳衣、佩戴泳鏡的泳者蓄勢待發,人群一眼望不到頭,他們喊著口號熱身,身后的橙色“跟屁蟲”隨風擺動。
中國第一長河長江干流流經11個省區市,在武漢段形成全民渡江的城市傳統。7月16日,第五十屆武漢渡江節舉行。千人同渡、百舸爭流,這場始于1956年的城市盛會,渡著時代的變遷,也見證武漢渡江精神的代代相傳。
7月16日,選手們橫渡長江。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江水奔騰 千人競渡
“3、2、1——出發!”隨著指令聲響,泳者躍入江中,水花四濺,江面頓時沸騰起來。
定居武漢10年有余的江西漢子付艷球奮力劃水,神情專注。“我沒敢在家鄉的撫河游過泳,可來到武漢,看到這座城市對長江的熱愛,也激起了我挑戰橫渡的想法。今年是第五十屆活動,我不想錯過。”他說。
夏日的長江并不平靜,尤其此時正值汛期。江水表面泛著粼粼波光,水下卻暗藏漩渦與激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偏離方向或被拖入江底。但這樣的挑戰并未讓人卻步。
7月16日,選手們橫渡長江。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這是武漢市第二十三中學的高一學生朱程程第二次參加渡江節。在經歷多輪選拔與8次集中訓練后,她成功入選80人“青春渡”方隊。在前輩隊友的護航下,她保持穩定節奏,順利游完近6公里?!跋啾扔斡境?,江中有風有浪,但我很迷戀在江里游泳的感覺?!?6歲的朱程程說,渡江讓她學會迎難而上,也讓她更有勇氣去嘗試生活中的新事物。
江中是運動員搏浪的身影,江岸同樣熱鬧非凡。碼頭邊人潮如織,毫無遮擋的武漢長江大橋橋面上,也站滿了打著太陽傘的觀眾。
74歲的“老武漢”羅幫星早上六點便到武漢長江大橋下選了個涼爽的觀賽點,對著江面不停按動快門。從小就在長江里游泳的羅幫星已記不清自己在江里游過多少個來回。“我游不動了,但我還可以換種方式參與渡江節?!彼f。
渡江見證“江城”蝶變
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在武漢交匯,將這座城市分為漢口、漢陽、武昌三鎮,不少武漢人都有過在江里游泳的經歷。
“我年輕時偶爾游,退休了恨不得天天泡在江里。”63歲的周崇儉在江中游過20多年,對長江兩岸的變化感觸頗深。他曾與朋友從武漢中山艦輪渡旅游碼頭順流而下,一口氣游了七個多小時,游過50公里、9座長江大橋。“城市發展太快了。1995年時,武漢還只有兩座跨江大橋?!?/p>
周崇儉(中)在渡江前。新華社記者 樂文婉 攝
羅幫星的鏡頭同樣見證了江岸的變化。“過去岸邊是低矮的老樓,后來塔吊林立,現在高樓櫛比鱗次,夜里燈光絢爛?!彼f,“江灘綠化多了,環境變好了,大家也更愿意親近江水了。”
城市在變,人也在變?!斑^去渡江是體力的比拼,現在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表達。”周崇儉說,“我們這代人習慣在江里游泳,現在還有不少年輕人會劃著槳板渡江。雖然運動形式在變,但大家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是一樣的?!?/p>
渡江精神 代代相傳
69年來,武漢渡江節雖因防汛等緣故中斷過,但劈波斬浪的勇氣代代相傳。
在今年的個人搶渡賽中,“00后”張子揚以11分21秒06刷新男子組紀錄,第四次奪冠。女子組冠軍也由同為“00后”的武漢選手夏紫璇摘得。渡江的“火炬”,正由年輕人接力傳承。
7月16日,參加男子搶渡賽的選手張子揚抵達終點。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青春渡”方隊則全部由35歲以下年輕選手構成,其中不乏中學生、大學生,也有來自教師、醫生、飛行員等不同工作崗位的參賽者。盡管學習、工作繁忙,但他們依然盡量抽出時間參加訓練。
朱程程說,第一次敢報名渡江,是因為家人鼓勵,也因為方隊里游速快、經驗足的老隊員會被安排在最外圈保護新手。“那種感覺很安心?!?/p>
“我們方隊隊長70歲了,渡江超過1300次,還一直堅持訓練、指導后輩,他的堅持與勇氣給了我力量。”付艷球說。
候場時,37歲的付艷球拿出一件白色T恤,收集隊友們的簽名。他準備將這件紀念衫與渡江的泳帽、泳衣一起裝進相框,永久珍藏。“人到中年,我經歷了不少生死離別,也要面對很多現實壓力,有時候覺得自己很需要精神支撐,而渡江給了我這種力量?!?/p>
付艷球(右一)收集隊友簽名。新華社記者 樂文婉 攝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在一代代武漢渡江人中,這種生活態度始終流淌。”羅幫星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