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的焦慮,是整個行業在轉型陣痛期的縮影。阿維塔的“四個堅持”,是其在看清行業殘酷現實后,選擇的一條艱難但可能通向偉大品牌的路徑。
阿維塔的試驗,對中國汽車品牌能否真正從“性價比”走向“心價比”、從“制造”走向“創造”,具有深遠的觀察意義。陳卓的發言,正是這場宏大試驗中,一份充滿張力和思考的階段性報告。
7月11日,阿維塔科技總裁陳卓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表示,“雷總和他所帶領的小米團隊掌握了新時代流量密碼和營銷制勝的關鍵能力,對汽車特別是對原有的汽車營銷領域,形成了一種降維打擊。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有小米等跨行業優秀企業的入局,汽車的營銷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陳卓在中國汽車論壇的發言,遠非一次簡單的品牌宣言。它更像一份坦誠的行業診斷書,夾雜著焦慮、羨慕、批判與一份近乎悲壯的堅持。透過他的話語,我們得以窺見阿維塔——這家由長安、華為、寧德時代共同孕育的“新實力派”——在當下中國汽車業“地獄模式”下的真實處境與核心戰略。
核心洞察一:
行業“失序”與阿維塔的“速度”焦慮
陳卓開篇就描繪了一幅殘酷圖景:技術迭代、需求演變、政策搖擺逼著企業“全速奔跑”,而另一端卻是無休止的價格戰、同質化競爭和“突破底線”的流量爭奪(近期某摩托車品牌的跨界營銷事件)。
他的比喻精準而充滿無力感:“馬拉松加百米沖刺淘汰賽” ——長跑選手(傳統車企)和短跑選手(新勢力)都找不到合適姿勢。
他毫不掩飾對小米SU7(參數丨圖片)成功的“羨慕”甚至一絲“敬畏”。他拆解小米(及類似新勢力)的“三板斧”:
傳統車企按部就班規劃平臺,新勢力則儲備大量配置組合(15萬-30萬區間),快速試錯、動態切換,追求“必然成功”的概率。這本質是互聯網思維對制造業邏輯的顛覆,陳卓將其類比華為“三代出精品”,承認其有效性。
傳統是集中火力、單向推送;新勢力則是小步試探、雙向互動、持續輪動,將“水溫”推至沸騰,形成低成本、高能量的流量虹吸效應。陳卓直言傳統營銷“腐朽”、“離用戶太遠”,直指阿維塔自身營銷體系的痛點。
用戶反饋即時驅動產品迭代,成為“新生產力”。陳卓承認汽車屬性已從“出行工具”向疊加了“電子消費產品”屬性轉變,響應速度即競爭力。傳統“十年規劃”的節奏顯得格格不入。
阿維塔的焦慮核心是作為脫胎于傳統巨頭(長安)但又承載新使命的品牌,阿維塔正處在這種撕裂之中。
它擁有傳統車企的工程積淀和供應鏈優勢(這是“馬拉松”的基礎),但在“百米沖刺”所需的爆品迭代速度、流量制造能力和用戶即時響應機制上,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和能力短板。
陳卓的剖析,某種程度上也是阿維塔自身的危機意識。
核心洞察二:
長期主義的“賭注”——阿維塔的護城河與潛在風險
面對行業的“失速”與“失序”,陳卓祭出了阿維塔的長期主義“四個堅持”。這既是戰略方向,也是一場豪賭:
1. “設計權重”的終極賭注:品牌主權之爭
陳卓將設計提到“戰略級權重最高”的位置,絕非空談。他透露的細節極具沖擊力:德國慕尼黑設計中心、25國200名設計師、多位國際品牌首席設計師降薪加盟。這傳遞出阿維塔的核心判斷:在高度同質化的智能電動車市場,原創設計是塑造品牌靈魂、建立不可替代性的最后堡壘。
用戶會持續為獨特設計買單(50%用戶因設計選擇阿維塔的數據是早期驗證),并形成強大的品牌溢價和忠誠度。
但風險也不言而喻:設計投入巨大,且審美具有主觀性,能否持續引領潮流?在價格戰下,高設計成本如何消化?
2. “智能科技”的平衡術:開放合作與自主可控
深度綁定華為(智駕、座艙)和寧德時代(電池),是阿維塔快速獲得頂尖智能體驗的捷徑。但同時,陳卓強調“持續堅持自研”(太行智控底盤、昆侖智慧增程等),試圖在底層技術平臺構建自主能力。
“借船出?!笨焖俳⒅悄芑I先形象,同時通過關鍵領域自研避免淪為“代工廠”,構建差異化體驗和技術護城河。
風險卻是華為合作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平衡合作伙伴光環與自身品牌獨立性?自研投入巨大且見效慢,能否跟上技術迭代速度?
3. “用戶共創”的深度革命:從反饋到融入價值鏈
15萬用戶驅動產品升級(音響、座椅、底盤、碰撞解鎖功能)的案例,展示了阿維塔在用戶響應上的靈活性。更關鍵的是,陳卓宣布第二代產品已“完全啟用用戶共創的產品設計流程”,與華為一起將目標用戶納入開發過程。
深度綁定核心用戶,將需求洞察前置,提升產品精準度和用戶粘性,將用戶社群轉化為產品迭代和品牌傳播的核心資產。
風險點在于如何篩選有效用戶意見?如何平衡“眾口難調”與產品定義的統一性?“共創”流程是否會拖慢開發效率?
4. “人才筑基”的感性驅動:尋找超越理性的認同
陳卓強調激發員工對“創新的熱愛”和“引領未來的自豪感”,認為由此產生的“感性價值”溝通才是品牌長期動能。
在冰冷的硬件和算法之外,構建有溫度的品牌文化和情感連接,吸引并留住頂尖人才,驅動持續創新。
但是,在行業激烈競爭和成本壓力下,如何持續營造這種“愉悅成長”的氛圍?感性價值如何量化并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核心洞察三:
陳卓的“人設”與行業預言
【汽車維基】認為,這次發言,陳卓的人設已經非常鮮明,那就是“清醒的理想主義者”、焦慮的吹哨人和 “自律的呼吁者”。
陳卓的發言展現了他對行業亂象的清醒認知(批判價格戰、流量亂象)和對產品本質(設計、工程)的尊重與理想化追求(設計師降薪加盟的感動)。他兼具技術情懷與職業經理人的務實(理性分析小米模式)。
“CMO可能失業”的引用絕非玩笑。這深刻揭示了營銷體系正經歷的革命性變革。傳統基于經銷商體系、單向傳播的營銷模式正在崩塌,掌握新流量密碼、用戶運營能力和快速反應機制成為生存關鍵。陳卓點出:個人和企業都在面臨淘汰或升級的抉擇。
他強調戒除焦慮下的短期行為(如片面擁抱流量),警惕其對品牌長期價值的反噬,并呼吁行業自律(通過CB20等平臺)。這反映了在殘酷競爭中,頭部玩家對建立健康生態的潛在共識需求。
結語:
阿維塔的終極戰略:慢即是快?
陳卓的發言清晰地勾勒出阿維塔的戰略選擇:在行業瘋狂沖刺的洪流中,它選擇了一條看似更“重”、更“慢”的道路——押注原創設計、硬核智能科技、深度用戶共創和頂尖人才。
阿維塔的“慢”,本質是在賭一個關于汽車品牌未來的終極命題:當潮水退去,什么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品牌價值錨點? 是極致的設計美學?是深度整合且不斷進化的智能體驗?是與用戶建立的深度共生關系?還是支撐這一切的創新文化?
這場賭局的勝負手,不僅在于阿維塔能否在“百米沖刺”中不被淘汰(需要補足“快能力”的短板),更在于其堅守的“長期主義”價值錨點,能否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被用戶持續認可,并最終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