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白玉蘭有點太熱鬧了,獎項揭曉沒幾天,舒淇的“好喜歡宋佳的獲獎感言”就沖上了熱搜,這邊熱搜還沒平息,劉亦菲缺席白玉蘭頒獎典禮又引起了爭議。
為了參加這次頒獎典禮,劉亦菲還推掉了LV活動,結果到了頒獎當天卻不見他的蹤影,這種前后反差,引來外界對她“耍大牌”、“輸不起”的激烈指責,然而就在外界圍繞她的缺席和沉默爭論不休時,劉亦菲本人卻在悶聲干大事,還順手撕碎了娛樂圈最后的體面。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獎杯比不上空座位重要,這究竟打了誰的臉?
一個空座位,引爆了半個娛樂圈!劉亦菲沒去白玉蘭,卻比所有到場的人都更像當晚的主角,這場缺席,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漣漪久久不息。
其實事件的本身是簡單得有些乏味的,就是入圍視后的劉亦菲缺席了頒獎典禮,這并不是什么大事,往年缺席的明星大有人在。
但這個簡單的行為,卻迅速發酵成一場全民參與的解讀游戲,批評者言辭激烈,指責她“輸不起”、“格局小”,甚至還連夜為她貼上“耍大牌”的標簽,仿佛她的缺席是對整個行業的大不敬。
可在另一邊,劉亦菲的粉絲們則筑起高墻,將這一行為解讀為“有骨氣”、“不陪跑”的剛烈行為,他們翻出她提前推掉品牌活動、專程參加提名晚宴并在現場動情落淚的畫面,試圖證明她并非不在意,只是不愿參與一場早已內定的游戲。
一時間網絡上猜測四起,有人說主辦方曾許諾又變卦,有人說造型團隊出了岔子,甚至還有人言之鑿鑿地分析她的美籍身份在評獎中的天然劣勢。
而在這些真假難辨的揣測和非黑即白的站隊中,劉亦菲本人連同她的團隊,選擇了最讓圍觀者惱火的方式——沉默。
這片沉默像一塊巨大的幕布,不僅沒有平息喧囂,反而為輿論的想象力提供了無限的投射空間,那個空蕩蕩的座位,最終比任何一座獎杯都更沉重,也更具話題性。
獲獎者本人拿著獎杯發表獲獎感言的,沒有被網友轉發、評論、表示祝賀,反而是劉亦菲沒有到場的空位置,掀起了巨大的輿論風浪,甚至還轟轟烈烈的鬧了兩周,獲獎者竟比不上空位子有分量,真不知道這場鬧劇到底是在打誰的臉。
風暴之中,沉默就是最好的回應?
如今這幅景象對劉亦菲來說其實并不陌生,自從“神仙姐姐”的稱號加冕于她頭頂那天起,劉亦菲就一直活在輿論的風暴中,曾經人們贊美她的不食人間煙火,但也詬病她“面癱式”的演技,稱她的表演在美麗和木然之間搖擺。
后來她帶著《夢華錄》歸來,劇集爆火,卻又陷入新的爭議,人們批評趙盼兒這個角色過于“理想化”,仿佛是一個沒有缺點、不染塵埃的現代圣母,失去了現實的質感。
從“仙氣”到“圣母”,劉亦菲身上的標簽換了又換,但外界對她的審視與定義從未停歇,而她應對這一切的方式,始終如一:不解釋,不辯駁,不迎合。
這種近乎執拗的沉默,在講究“高情商”回應、擅用公關技巧的娛樂圈里,卻顯得格格不入,這讓討厭她的人更加堅信她的傲慢,也讓愛護她的人愈發覺得她“人淡如菊”,總是在漫天的喧囂中,保持一種奇特且與世隔絕般的寂靜。
但就事論事,這件事本身本身并不值得外界如此爭辯的,用戶“熊紋身的女孩”發文稱,白玉蘭組委會主任發了一則消息,尊重規則,方獲同行尊重,這本來只是一條普通的朋友圈,但在部分網友看來,這就是在內涵劉亦菲。
可在上海電視節官方發布的嘉賓名單中,雖然確實有劉亦菲的名字,但是上面也明確注明了“出場嘉賓以實際到場為準”,也就是說主辦方是尊重嘉賓的個人選擇的,而劉亦菲選擇不出席,恰恰就只是代表她個人的態度和選擇,沒必要上升至整個行業。
她的不出席并不代表她“輸不起”、“不體面”,這屬實是有些道德綁架了,但劉亦菲本人及其團隊并沒有在意這些彎彎繞繞,就在輿論場為劉亦菲在白玉蘭的缺席定罪或封神時,劉亦菲早已在另一個片場,完成了自己的“轉身”。
比起沉默,實力才是最好的反擊
當外界的目光還聚焦于紅毯、獎項和所謂的“格局”時,她已經潛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里她不再是萬眾矚目的“天仙”,而是化學老師姜路遠——一個丈夫離奇死亡,為追尋真相,一步步踏入黑暗沼澤的普通女人。
這是一個與她過往所有角色都截然相反的存在,沒有仙氣,也沒有光環,臉上有的只是寫滿的疲憊與執拗,眼中燃燒著復仇的火焰。
她選擇這個劇本,與拍出《隱秘的角落》和《漫長的季節》的導演辛爽合作,本身就是一種宣言,她似乎在用行動告訴大眾,我們討論我們的,她只關心她的下一個角色。
在《近海新生》的片場,評價體系變得異常簡單粗暴,一切只關乎表演本身。
為了一個鏡頭,她可以毫不猶豫地從三米高臺跳入冰冷的水中,反復拍攝直到導演滿意,在泥潭里與對手扭打,滿身泥濘和淤青,她只關心呈現出的狀態是否真實。
有一場審訊戲,她為了追求極致的真實感,主動讓和她演對手戲的秦昊真的扇她巴掌,這一個“真”字就道盡了她對這份工作的投入。
她不再依賴那張被上帝親吻過的臉,而是開始動用身體的每一寸皮膚、每一條肌肉去感受、去表達。
她學習法醫知識,揣摩人物在極端壓力下的心理活動,試圖將自己徹底揉碎,再重塑成“姜路遠”。
在這里沒有關于“情商”的討論,沒有關于“格局”的審判,只有監視器前導演辛爽冷靜的判斷,和秦昊、林更新這些實力派演員之間心照不宣的飆戲。
這種近乎苦行的創作方式,是她對外界所有喧囂最徹底、也最強硬的回應,她似乎在用身體的痛感,去換取一個未來呈現在觀眾面前,無需再做任何辯解的答案。
而隨著《近海新生》預告片的釋出,那片深海的景象,終于被投射回喧囂的公眾視野。
微博上,相關話題的閱讀量迅速突破10億。新一輪的“喧囂”再次將她推上風口浪尖,但這一次引爆話題的不再是她的缺席或沉默,而是預告片里她那張寫滿故事的臉,評論區的風向悄然轉變,人們開始熱烈討論她的眼神、她的爆發力,以及那種撲面而來的破碎感。
公眾的期待正從對一個明星的八卦審判,轉向對一部作品、一個角色的專業審視,這或許是她長久以來,最渴望看到的局面。
喧囂依舊,但這一次,她遞出了自己的劇本。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