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學費越來越貴,學歷貶值的速度卻越來越快。那么教育到底還值得投資嗎?學歷貶值的周期會持續多久,又會經歷怎樣的過程呢?今天就來給大家深入剖析一下學歷貶值這件事。
首先,你知道嗎?學歷貶值這件事,日本在30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了,那就是號稱日本平城時代三大崩潰之一的“學歷崩潰”。他們用了30年時間走完了學歷貶值的全過程。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對我們又有怎樣的借鑒意義呢?相信你看完后自然會得出自己的答案。內容有點長,建議先收藏點贊,然后慢慢看。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1992年。那時的日本,大家都知道,經濟泡沫剛剛破裂不久,整體實業利潤率持續下滑,企業倒閉一波接著一波,裁員人數不斷增多,找工作變得愈發困難。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日本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批大學生畢業潮。
因為這批大學生出生在1967年到1976年之間,剛好是日本第二次嬰兒潮時期。當時日本總人口大概在1億到1.1億左右,在這10年里,日本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180萬。隨著這批孩子長大并陸續大學畢業,日本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大學生畢業潮。
1992年,日本大學生畢業人數差不多是110萬左右,當年日本總人口數量是1.24億,大學畢業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為0.88%。而我們2025年高校畢業生預計是1222萬,若總人口按14億來算,這個比例剛好是0.87%。
也就是從1992年開始,日本大學生的就業率大幅下降,學歷貶值時代正式開啟。日本大學有個校招制度,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原先一直實行限時校招制,即每年僅在8月到10月這短短3個月,允許企業進入學校招聘,其余時間嚴禁提前招人。
在此過程中,企業必須與學生和學校簽訂相應協議。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前,學生與企業需求的比例是1:4,一個大學畢業生有4個企業搶著要,當時人才需求相當旺盛,每年人才缺口約450萬,而同期大學生畢業人數僅50萬左右。
但隨著泡沫經濟破裂,企業利潤暴跌,用人需求銳減。到了1993年,參與校招的企業直接下降了70%。原本是企業在3個月內搶學生,現在變成了學生只能在這3個月內拼命搶崗位,如果沒抓住機會,畢業就意味著失業,要么就只能去社會招聘,和有經驗的人競爭。
時間來到1995年,日本大學畢業人數約80萬,其中17萬畢業生沒找到工作,大學生就業率降至67%。找到工作的大學生,薪資也首次出現下降,曾經備受推崇的學歷迅速貶值。
看到這樣的就業形勢,學生們著急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公考研,想在學校多躲兩年看看情況。但他們不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1996年,日本大學生畢業人數還是80萬左右,此時日本政府推出了一個當時看似明智,結果卻很糟糕的決定——廢除校招時間限制,允許企業全年隨意招聘,且招聘范圍不限于應屆畢業生。
這個政策本意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率,結果卻讓大學生競爭愈發激烈。學生一進學校就要為就業做準備,大一開始不僅要拼成績,還要各種拼實習、拼證書,只為畢業前能找到工作。日經新聞將這個時期稱為“就業軍備競賽時期”。
除了內卷,社會資源分配不公也讓學生感到無奈,這也加速了學歷貶值。那段時間剛好是日本“團塊世代”的權貴子女畢業時期,他們的父母是撐起日本經濟奇跡的那批人,在商界、政界、大公司都有權有勢。
這些權貴子女畢業,通過父母的人際關系和資源網絡,一個電話就能輕松進入大企業。你努力4年讀書,人家靠關系就輕松搞定。你越努力,越會體會到學歷拼不過資源和背景,讀書似乎沒什么用,這種無力感很強烈。
時間又來到1999年,又一個對學歷不利的政策出臺了。日本政府重新修訂了派遣勞務法,全面開放派遣工種。要知道,之前派遣制度是違法的,做派遣工只能通過外包公司以項目制合作,個人掛靠外包公司,再由外包公司輸送到企業。
勞動法修訂后,派遣制度完全合法,個人可直接應聘派遣制工作。在這種背景下,用人單位徹底放開了。畢竟招聘派遣員工壓力小很多,部分企業還搞出了所謂ABCD等級制度,對員工進行分級,規定A員工、B員工、C員工的位置和待遇。
他們把大學生和高中生劃到同一等級,這非常不公平。到了2003年,約40%的年輕人是派遣工,其中不乏名牌大學學生。他們干著和正式工一樣甚至更辛苦的工作,收入卻只有正式工的40%。他們從小被灌輸“學歷至上,努力就能成為人上人”的觀念,拼命努力幾十年,換來這樣的結果,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以至于很多人選擇走極端。
還有什么讓大家覺得大學學歷嚴重貶值呢?就是讀大學的性價比越來越低。當時日本經濟不太好,2005年開始,日本公立大學被要求自負盈虧。學校要生存,只能漲學費。
于是,日本公立大學學費從2000年的6萬日元一年,飆升到2010年的53萬日元一年,按當時匯率折算成人民幣約43000元一年。民辦大學學費更高,高達100萬日元一年。以東京地區為例,算上生活費一年120萬日元不算多,四年就是480萬日元,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輔導、培訓費用,粗略算下來,讀一所日本民辦大學四年至少要1000萬日元,按當時匯率折算成人民幣約81萬。
這個費用讓很多家庭負擔不起,只能靠助學貸款供孩子完成學業。然而就業市場卻很慘淡,據統計,約33萬畢業生因還不上助學貸款而信用破產。2010年,大學生就業率僅60.8%。
根據日本總務省勞動力調查數據,2010年15歲到24歲就業人口中,非正式員工就業比例達到32.3%。也就是說,花1000萬讀完大學的大學生,40%沒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成了派遣員工,而非正式員工。
要知道,日本當年派遣員工平均年薪約263萬日元,這意味著他們不吃不喝干4年才能賺回學費,可生活還要吃喝,大概得6 - 7年才能賺回學費,處境非常尷尬。
至此,日本民眾逐漸清醒,意識到學歷真的在貶值,讀大學就是虧本買賣。在學歷貶值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時間來到2012年,這是日本學歷貶值問題的轉折年。從那時起,日本政府開始進行系統性糾錯。
首先是派遣制度改革,2012年出臺勞動者派遣法修訂案,規定核心崗位不得長期使用派遣工,要求企業將連續工作3年以上的派遣員工轉為正式工,并明確派遣員工和正式工要同工同酬。2013年重新規定校招時間,強制企業8月份以后才能面試,明確禁止大一大二學生參與校招,讓學生能在正常節點完成學業,從制度上終結了就業軍備競賽。
2017年推出專門制大學,也就是大專,學生畢業拿文憑的同時還能學到技能,并與企業對接,徹底告別了空有文憑、沒有技能的窘境。日本政府還明確淡化唯學歷論,在公務員考試和企業招聘環節,增加技能認證權重,降低學歷權重。
到了2024年,日本大學生就業率已回到98.1%,2025年應屆畢業生內定率達到95.9%。看到這里,大家可能覺得日本改革成效顯著,學歷貶值是不是過去了呢?其實并非如此。
要知道,日本高中生高考參與率現在已不足50%,大學招不滿人,甚至出現全員可上大學的情況。這說明日本民眾已明白學歷貶值,學歷回報率明顯下降,職業教育變現更快,唯學歷論的神話已徹底打破,日本正慢慢進入低學歷、高技能社會。
從畢業生人數暴增,到經濟結構轉型,再到社會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最后教育體系與現實脫節,日本用了整整30年才緩過來。我們的大學生畢業潮預計在2035年前后達到峰值,你認為學歷貶值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日本用30年走出學歷貶值,我們又需要多久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