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7月17日,中國科學院對外宣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這是50年來周口店遺址區域再次發現更新世人類化石,顯示出該遺址仍蘊藏著豐富的科學資源和巨大的發掘潛力。
自1929年北京猿人(周口店直立人)第一件頭蓋骨化石出土以來,這里成為全球范圍內出土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數量最豐、種類最全且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人類遺址。而裴文中等學者在這一遺址開展的早期研究工作,為我國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及哺乳動物學的建立與發展筑牢了根基。
1928年,畢業已有大半年的裴文中,幸運地得到了一份糊口的工作——到周口店考古挖掘現場擔任中方負責人的助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家境清貧的他即便是北京大學畢業生,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困境。裴文中曾說:“畢業后,欲教書無人聘請,欲作事又無門路可走。流落在北平,窮困已極。后來,我有興趣的事業都走不通,不得已又回歸地質本行。”
裴文中所說的本行是地質,但他卻是個妥妥的“文青”。上學期間,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課程是裴文中的必修課。他小試牛刀的作品“戎馬聲中”發表在《晨報副刊》上,魯迅評價這篇文章屬于一種“鄉土文學”。
“我太清閑了,閑的難過”
有作品傍身,裴文中要養活自己還是很難。迫于生活的壓力,他給中國現代地質學奠基人、時任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寫了封求職信。翁文灝給了這個年輕人一份臨時的化石研究工作。雖然裴文中完成了這份臨時工作并得到了翁文灝支付的30元獎金,但他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不滿意。
這30元錢暫時緩解了裴文中當時的生活窘境。沒過多久,裴文中只能再次向翁文灝求助。翁文灝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將中方負責人助理一職給這位自認為是“不知道為什么而入了北京大學的理科,又不知道為什么而入了地質系”的年輕人。
1928年4月,當裴文中加入周口店的挖掘工作時,他曾擔心無法勝任。此時,周口店的挖掘工作已經開展了近7年,而距離發現第一顆古人類牙齒也有5年了。現場熟練的工人已可以分辨出化石的種類,而此時負責管理工人和計算賬目的裴文中,卻連什么是脊椎動物都拿不準。
1928年,(左起)裴文中、王恒升、王恭睦、
楊鐘健、步林、步達生、德日進、巴爾博
在周口店遺址合影
來源 | 北京自然博物館
“我太清閑了,閑的難過。”在1934年出版的《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中,裴文中這樣寫道。“太清閑”的裴文中便申請參加發掘。在挖掘中,他不但得到了楊鐘健、步達生及德日進三位先生的指導,還經常向工人請教。
步達生是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德日進曾任法國地質學會會長。為了補足專業知識,在英文水平“湊合事”的情況下,裴文中用了一年時間讀完了基爾特所著的《古生物學》第3冊(英文版)。讀完書后,裴文中仍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德日進便親自帶他到地質調查所的陳列館中,對著標本進行講解。
在幾位前輩的指導下,裴文中成長得很快。1929年,步林和楊鐘健離開周口店去其他地區進行考察,周口店的發掘事宜由裴文中全權負責。11月底,天氣漸冷,原本應該停工了,但裴文中決定再多干幾天,此時剛剛發現了一個新洞口。這個洞口就是后來的“猿人洞”。
開掘猿人洞的第二天,12月2日,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被發現了。“我的運氣真好!猿人頭骨一半在松土中,一半在硬土中,那時天色已晚,若加細工作起來,我怕到晚上也掘不出來。其實他已經在山中過了不知幾千百萬日夜,并不在乎多過一夜;但是我不放心,腦筋中不知輾轉了多少次,結果決定取出來,用撬棍撬出。結果呢,頭骨一部被震動而破碎了;這樣結果,又使我很后悔,然已悔之不及。但是這個機會卻使我知道中國猿人頭骨的厚度,我們現在的人,頭骨比較薄,而猿人頭骨異常的厚若,說猿人是人,真冤枉!從這一點看來,他真不像人。”在《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中,裴文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的情況。
裴文中懷抱加固后的北京人頭骨
來源 | 北京自然博物館
因發現了中國猿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1930年裴文中獲得中國科學社授予的金質獎章。當時第一個頭蓋骨被發現的故事,也是媒體最熱衷報道的內容。但裴文中對周口店的挖掘并沒有停留在此。1931年夏、秋,發掘鴿子堂時,挖掘團隊找到2000多件石英片和幾十件其他巖石作的石器。裴文中認為這是中國猿人的制品,但也有人認為是自然碎石。
當時,國內還沒有發現過類似的石片,教科書上的也沒有相關的案例。裴文中便設計了打擊石英的試驗,模擬了制作這種石英片的方法,得到了與出土的石英片相似的標本。
1931年秋,法國舊石器考古學權威學者H.Breuil受邀來華,在考察了從周口店出土的石制品后,不僅確定了這些石片并非天然形成,還邀請裴文中去法國深造。同年,論文“周口店下更新統洞穴含人化石堆積中石英器和其他巖石石器之發現”在《地質學會會志》第2期上發表。
這篇論文是中國人獨立從事舊石器考古研究的第一篇論文,這不僅意味著裴文中正式步入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的行列,而且周口店也由人類古生物化石地點轉變為古人類文化遺址。
1931年,裴文中迎來了一位助手——賈蘭坡。在賈蘭坡眼中,裴文中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領導,從不“拿大”、吃苦耐勞、樂于助人,在野外一起調查時,多難走的路也走,多難爬的山也爬,到窮鄉僻壤對吃喝住行從不挑剔。
革新發掘方法
最清閑的時刻
“(民國)二十一年的工作,可以說是最清閑”,由于化石很少,裴文中常常覺得閑得沒事做,并計劃著改變挖掘的方法。他和步達生商量,改換挖掘地點,由山頂開挖。裴文中干了不到20天,接到了步達生的來信,要求改變挖掘方法,將古生物學的規范,變成考古學的規范要求。
1932年,已有計劃的裴文中開始改革發掘方法。為了補充考古知識,特別是史前考古知識,裴文中主動向學成回國不久的李濟博士學習。此前,李濟在發掘西陰村時已開始使用當時先進的考古挖掘方法。
經過一年的實踐,到第二年發掘山頂洞遺址時,挖掘工作達到了空前精密程度,“以一平方公尺為一方,以半公尺為層”“每掘半米,畫一張平面圖”“每隔二公尺有一個南北剖面”“每天從不同的三點,更照像三張,是為記錄照像”“凡是人類遺物及其他各種重要化石及重要地質上的觀察結果,都畫在圖上”。
“打格畫方”的發掘方法沿用至今
來源 | 中國科學報
挖掘出的廢土和石塊沒有合適的堆放位置,需要經常移來移去,嚴重影響挖掘工作的進度,1933年裴文中決定要搞“機器化”。開始階段,他本著“土法制作”的原則就地取材,制作了快速運輸的鐵架。但是這些借來、湊出來的材料,制作的運輸裝置運轉并不流暢。不得已,裴文中返回北平城里,定制了所需的零件。裴文中曾做過計算,新的搬運工具使用后,土石的運輸效率比之前提高了30倍。
過著“原始”生活
裴文中認為自己是一個“很隨便而遇事無可無不可的人”。可能是裴文中沒有什么其他愛好,他總覺得工作還可以再多些。“我們每日工作的時間,也不一定,總墨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老法子。夏季天長夜短,我們可以工作十個小時之多,(除休息外,實際工作也不過八小時);冬日天短夜長,我們只能工作七小時,甚或只六小時,因為在洞中工作時,晚上黑得很早,早晨卻亮得較晚。”
但從助手賈蘭坡看來,裴文中對周口店工作管理抓得很緊,工人干活時,裴文中會到各地點檢查發現物,唯恐遺漏標本。“所有人都每天從早到晚都不停地工作,既無星期日,也沒有休假日。工人們也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鐘點,過著‘原始’生活。包括我在內的所謂‘先生’,工作時間就更沒有一定了,當天的事情當天做完,由早干到晚,不管有幾個地點發掘。”
挖掘工作配合一系列研究工作,使國際學術界承認中國猿人不僅是會制造石器的古人類,而且還懂得用火。由于其頭骨形態很像爪哇猿人,因此,這些發現和研究還解決了“爪哇猿人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確立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猿人階段的存在,揭開了古人類學研究史的新一頁。
裴文中曾希望能夠在周口店中發現先人們的藝術作品。“我于是許下了愿,向技工人說,如果找見藝術作品,包括:壁畫、洞畫、骨角畫及雕刻物品,我請他們吃一個全豬。吃全豬的希望,至開掘的終止,總沒有達到。我很奇怪山頂洞的人,不愛好藝術,而無作品留給我們,使我們不能吃一個全豬。”
1935年,裴文中離開了周口店的挖掘工作,前往法國學習深造。賈蘭坡接替了裴文中,成為新的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周口店又發現了三具“北京人”頭蓋骨。賈蘭坡最敬佩裴文中:“心胸開朗,他的思想好像一潭清水,明澈到底,連其中的沙粒都使你看得清清楚楚,有事擺在明處,不會耍手腕。”
新中國成立后,裴文中一直希望能再次找到中國猿人化石。1966年,周口店第1地點重啟發掘工作,裴文中選擇了頂部作為發掘區,并在此區域先后發現了一塊枕骨和兩塊額骨。
從1929年那枚震驚世界的頭蓋骨,到 1966年重逢的遠古化石,裴文中在周口店的歲月,始終貫穿著一份 “閑不住” 的執著。他以 “打格畫方” 的嚴謹重塑了考古規范,用 “土法機器化” 的智慧突破了時代局限,更以 “遇事無可無不可” 的豁達,為中國舊石器考古劈開一條通路。
參考文獻:
[1]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2]從周口店早期工作看裴文中先生對史前考古學的貢獻──紀念裴文中先生誕辰90周年[J].第四紀研究,1994,(04):330-338.
[3]令人懷念的裴文中先生[J].第四紀研究,1994,(04):285-292.
[4]回憶父親生活和工作中的幾個片斷[J].第四紀研究,2002,(01):39-46.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