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水山(右一)記錄測繪信息。
安德魯整理發掘出的遺物。
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指導教師王晶(右一)在考古現場為學生們講課。 本文圖片來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琉璃河的黃土下埋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對這處青銅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讓我非常興奮。中國考古學家們對考古工作的熱忱更令我敬佩。”日前,在“2025年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結業儀式上,來自美國的學生Devan(宋語歌)動情地說。
6月9日至7月6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市文物局主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美國田野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管理處承辦的2025年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在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成功舉辦。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弗吉尼亞聯邦大學、西雅圖太平洋大學的5名國際學生,在專業教師與琉璃河考古隊指導下,開展為期4周的考古研習,為中外考古交流再添新篇。
專家們傾囊相授
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于2024年暑期首次舉辦,旨在通過琉璃河遺址的田野考古實踐,為國際上對中國文物考古研究抱有濃厚興趣的考古學、人類學等專業學生,提供有關中國考古的知識培訓和田野操作技能訓練,鼓勵、培養國際相關專業學生從事中國文物考古的研究工作,促進中外考古學交流與合作。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張中華介紹,本屆國際田野考古學校在傳承2024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升級:一方面,學生來源覆蓋北美多地,構成更多元;另一方面,教學體系進一步完善,通過田野實踐、學術研修、文化考察三大模塊,打造沉浸式考古學習體驗,教學內容更豐富、更有針對性,讓學生更容易吸收。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作為西周燕國都城,是北京城市文明最早源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例證,先后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已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過去兩年,琉璃河遺址城北部發現了外城壕、外城墻和一片西周平民墓葬,國際學生在此進行考古發掘實踐。
張中華告訴記者,考古發掘地的選擇經過精心考慮。“大部分學生是新手,一開始的發掘實踐有所收獲才能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琉璃河遺址內涵豐富,意義非凡,國際知名度高。平民墓葬發掘難度較低,適合新手;不少學生有人類學背景,還能結合發掘出的內容開展進一步研究。”
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指導教師安妮娜第二次指導國際學生,比去年信心更足、準備更充分。在她看來,最大的難點是語言溝通障礙。“如果我們英語表達不夠準確,讓學生產生誤解,在操作中就會出現問題。因此,我們制作了英文術語詞典,對中國考古學專業名詞給出準確的定義。在教學和發掘實踐中,經常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老師的話,確保他們真正理解了老師的意思。”安妮娜說。
針對學生反映的疑難點,今年專門開設了一堂課,詳細講解墓葬發掘應該關注和記錄哪些信息,哪些是能反映遺跡本質的特征。安妮娜還設計了更適于國際學生學習方式的表格,用來記錄遺跡的各類信息,讓學生們一目了然。
國際田野考古學校還安排了多場專家講座,北京大學等高校的資深專家傾囊相授,內容涵蓋中國考古學理論、琉璃河遺址文化遺產保護、考古數字化在琉璃河遺址的應用以及國際前沿的田野技術規范等。課程和講座都有交流討論環節,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知識。
發掘實踐有樂趣有挑戰
經過幾天的課堂學習,學生們便來到琉璃河遺址進行田野考古發掘實踐。每個學生需要完成一座墓葬的發掘、記錄和研究工作,包括刮面、找邊、清理堆積、辨識棺槨結構、清理和采集遺物、測量、記錄和資料分析等。
“看著這些學生,仿佛看見了10年前的自己,一開始什么都不懂,老師手把手、一步步地教我。我也想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們。”安妮娜說,發掘日的工作時間從上午6點半到11點,下午2點半到6點。有的學生很勤奮,休息時間也會在室內自習,整理資料、制作幻燈片。
刮面是田野考古的基礎操作之一,即用手鏟等工具鏟刮平面或剖面,通過觀察暴露出來的土色與包含物,感受土壤密度、空隙,來判斷堆積范圍或遺跡范圍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訓練,學生們都掌握了刮面技術,能穩穩地握住手鏟,以均勻的力度和恰當的角度操作,辨識出墓葬開口分界線。
找邊是指用手鏟找尋遺跡邊界界面的縫隙,剝離遺跡內部的堆積,暴露出完整、連續、光滑的原始界面。通過找邊與刮面結合,能夠確定遺跡在三維空間內的范圍。對于國際學生來說,這項工作頗具挑戰。
“找到墓葬的邊界很困難,必須對細節有很強的洞察力,才能分辨出土質、土色、包含物的細微差異,還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技巧。經過學習和訓練,我覺得我成了‘找邊小能手’。”Kaitlyn(凱特琳)自信地說。
在Daniel(路水山)看來,找邊一開始令人感覺枯燥乏味,但熟練掌握后,卻別有一番樂趣,“有點像找到拼圖的碎片”。
發掘過程中,殉狗遺跡的發現讓學生們感到驚喜。“墓葬頂部填土中有一只殉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清理動物骨骼。”宋語歌最先發現殉狗,但因鼠洞破壞導致骨骼保存不全。隨著發掘不斷深入,她發現這座墓葬中不僅有填土殉狗,還有腰坑內的殉狗。
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指導教師王晶指出,腰坑殉狗是商人的典型葬俗,隨葬的陶簋等器物也具有商文化特色。周滅商后,商遺民和周人一起來到琉璃河,建設西周封國燕國都城。
Haley(樂星)的探方是唯一未見殉狗遺存的,這反而激發了她更細致地觀察其他遺跡現象。“我持續挖掘了幾天,沒什么收獲。有的同學發現了遺物,有的找到了殉狗,讓我有點羨慕。但就在那個工作日的最后15分鐘,我終于有所發現。”樂星對這次發掘印象深刻,“當時我正在找邊,忽然手鏟碰到什么東西發出響聲,我小心地刮掉一些泥土,露出來的部分看上去像某種器物。我喊安老師來看,她辨認出這是一件陶鬲。我繼續挖掘,清理掉更多泥土,這件陶鬲逐漸露出真容——它幾乎完好無損。這是我最自豪的時刻。”
“墓主人是一名身高約188厘米的男性,很可能是商代人的后裔。從墓中發現的貝殼數量來看,他的生活還算富裕。”在結業分享會上,Andrew(安德魯)不僅對發掘成果進行了細致分析,還認真復盤了自己發掘過程中的幾處失誤。“這是我第一次考古發掘,操作中有一些失誤,但得益于王老師、安老師的悉心指導,我學到了更多。”
深入感受中華文明
持續4周的朝夕相處,讓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每天傍晚收工后,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的小院就熱鬧起來,同學們聚在一起,交流當天的學習體會、發掘趣事和生活感觸,跟院里的小狗嬉戲玩耍。安德魯還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生日。
“我們有很多美好的時刻。大家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在不斷試錯中成長。”凱特琳說。
除了田野發掘和課堂學習,考古學校還組織學生到周口店遺址、云居寺遺址、首都博物館等地調研,深入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構建學生對中國文化遺產多樣性、保護理念與歷史脈絡的立體認知。
凱特琳第一次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令她大開眼界。在周口店遺址,她看到了印證人類進化史的珍貴實物。在云居寺,獨具特色的建筑和佛教文化讓她覺得很有趣。在博物館里,她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馬車的鈴鐺,馬兒奔跑時,聽到鈴聲就能保持步調一致,這樣的小物件體現了古人的巧思,蘊藏著歷史的溫度。“我們還去了長城,爬上去后感覺棒極了,它是如此宏偉壯觀。”
樂星在故宮參觀時,格外留意屋脊上的神獸和仙人塑像。“紫禁城的建設融入了民間信仰元素,如風水、陰陽、五行等,這太酷了。”樂星說,“這次經歷為我未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很遺憾我不能待更久,因為我的大學在線課程已經開始了。如果有時間,我還想去西安看秦始皇陵兵馬俑。”
“這次學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與人類的歷史對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分享這些信息。我在這里學到的田野考古技術很有用,不依賴計算機和高科技就能開展文化遺跡研究。”凱特琳說,她會在Instagram(照片墻)和Linkedin(領英)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動態,講述這個夏天的難忘經歷,也會在學校向未來打算到中國學習的同學們介紹經驗。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張立新表示:“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是世界青年了解中國考古的一個窗口,也為我們了解國際前沿動態提供了獨特視角。”
張中華說,開辦國際田野考古學校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有利于考古院培養國際化人才。未來將繼續以考古為媒,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讓“北京城之源”持續講好中國故事,為世界了解中國考古、感知中華文明架設橋梁。
本報記者 鄒雅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