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作為中醫典籍瑰寶,凝聚著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今以白話重述,旨在為當代讀者搭建一座通向經典的橋梁,使深奧的醫理智慧突破時空界限,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生。此次轉譯既是對中醫文化的傳承實踐,亦是向大眾普及經典醫籍的探索。囿于筆者學識所限,文中疏漏在所難免,懇請方家指正,研讀時仍以原著為宗。愿以此微末之功,助力岐黃之術澤被四海,讓傳統醫學的智慧之光溫暖更多心靈。
卷二
包絡配腑篇
天老向岐伯提問道:“天上有六氣,化生出了地上的五行;地上有五行,又化生出了人的五臟。既然有五臟之陰,那就應該對應有五腑之陽,為何臟只有五個,而腑卻有七個呢?”
岐伯回答說:“心包絡,其實也是一個腑,但它的性質屬陰,所以與臟的氣性相同,因此在分配時與六腑并列。但心包絡并不真正算作一個臟。”
天老疑惑地問:“既然心包絡與六腑并列,那它不就是臟了嗎?為何我們不稱它為臟,而一定要特別地稱它為腑呢?”
岐伯解釋道:“心包絡,它并不是真正的臟。雖然它被列在臟之中,但這只是因為它與臟的氣性相近。”
天老進一步追問:“如果心包絡既不是臟也不是腑,那它是如何與三焦相配合的呢?”
岐伯說:“心包絡與三焦互為表里。這兩經都是有名而無形的。五臟有形,與有形之物相配合;而心包絡無形,所以它與無形之物——也就是三焦——相配合。”
天老又問:“三焦被稱為孤臟,既然已經名為臟,那它怎么還能與心包絡相配合呢?”
岐伯回答說:“雖然三焦也被稱為臟,但它孤獨無伴,與其他臟器少有聯系,因此實際上它還是屬于腑而非臟。除了心包絡的氣,它沒有其他可以依靠的。這種配合是天然的,不是勉強附會的。”
雷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都是天作之合。那三焦與心包絡的配合,恐怕就不是天作之合了吧?”
岐伯說:“心包絡雖然不是臟,但它與三焦相配合,是因為心包絡是三焦的里,三焦是心包絡的表。”
雷公不解地問:“三焦是腑,怎么還有表里之分呢?”
岐伯解釋說:“三焦的氣原本與腎親近,但它不與腎相合,而是與心包絡相合,這是因為腎有水氣,而三焦需要的是火氣。心包絡得到腎的火氣,自成其腑,代替心臟進行宣化,雖然它是腑,但作用卻像臟一樣重要。心包絡沒有其他腑的依附,只有三焦的依靠,因此它們更加親近。所以,三焦樂意成為心包絡的表,心包絡也安于成為三焦的里,這樣,孤獨的三焦就不再孤獨,自然相合的兩者就會永遠相合。”
應龍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心包絡是腑,三焦也自成一腑,那為何三焦要成為心包絡的使者呢?”
岐伯回答說:“心包絡就是膻中,是心的膜鬲,它靠近心宮,遮護著君主之心,位置最親近,權力也最重。因此,三焦奉心包絡之命,不敢有絲毫懈怠。”
應龍又問:“心包絡代替心臟進行宣化,那它應該命令所有的臟腑才對,為何偏偏只命令三焦呢?”
岐伯說:“其他的腑都有自己的表里之臟,所以不聽心包絡的命令。只有三焦沒有與之相表里的臟,所以心包絡可以命令它。”
應龍繼續追問:“那三焦為何樂意成為心包絡的使者呢?”
岐伯說:“心包絡代替心臟進行治理,它的地位與臟相同。三焦聽從心包絡的命令,就像聽從心的命令一樣。所以,心包絡為里,三焦為表,這并不是勉強附會的說法。”
陳士鐸點評說:“心包絡與三焦的配合,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心包絡之所以能使三焦為其所用,正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這種配合。然而,這種配合仍然是基于心的作用,而不是心包絡單獨行使的。”
來源:《外經微言》(清·陳士鐸)
翻譯:小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