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的人,身體會感覺特別‘黏糊’和‘沉重’。
我們中醫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不同濕氣在身體不同地方作怪,表現也不一樣。
- 濕邪阻滯上焦
容易頭昏腦脹、眼睛、嘴里發粘、鼻塞鼻涕粘稠。用芳香化濕類藥物(如藿香、佩蘭)。這類藥能宣暢氣機,醒脾化濕,解表散邪,幫助濕邪通過宣肺解表(發汗)或醒脾和中的方式祛除。
- 濕阻中焦
比如脾胃啊。就會讓人沒胃口、肚子脹氣、大便稀爛黏馬桶。如果大便還特別臭,或兼見口苦、舌苔黃膩,那就是又濕又熱了。這時我們可以用苦溫燥濕藥,比如蒼術、厚樸,這類藥性溫味苦,能直接燥除脾胃中停滯的濕氣。
- 若濕濁下注于下焦
可見小便渾濁、淋瀝不爽,或女子帶下異常等。可用淡滲利濕類藥物,薏米,茯苓。主要作用是通利水道,引導下焦的濕氣從小便排出,讓濕氣“順流而下”。
但中醫認為,脾是生濕之源,無論濕在何處,調理脾的運化功能往往是根本,所有祛濕方法的核心都在于恢復肺、脾、腎等臟腑的氣化功能,使水液代謝復常。
而且臨床實際更具復雜性:濕邪常與寒、熱等邪氣相兼夾,治療復雜濕證時,常常需芳香、燥濕、利水、健脾等多種方法結合使用,并非絕對分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