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美關稅戰的白熱化,已經許久沒有科技戰,尤其是半導體之爭的消息,近日,日本媒體卻發現了不尋常,甚至開始提前害怕和警惕中國的成功,認為中國或將取代阿斯麥,這是為什么呢?
7月16日,《日經亞洲》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能造出自己的阿斯麥(ASML)嗎?”的長篇報道。文章指出,中國正努力開發自己的光刻技術,而當中國成功的那一天,其他非中國供應商都將承受巨大壓力。
這篇報道提到了兩個關鍵的事實,一個是中國已經囤積了大量的芯片,這一舉措是為了應對美國進一步的出口管制。本輪中美關稅戰期間,特朗普提出過要升級對華芯片管制,不許其他國家使用華為昇騰芯片,也不許使用含有美國技術的芯片幫中企。
后來中方雖然通過稀土牌扳回了一局,讓特朗普收回了成命,但誰都不敢保證他會不會再度出爾反爾,所以中方2024年從阿斯麥購買了價值約745億元人民幣的設備,為潛在的科技戰未雨綢繆。
另一個,是中國政府投資了3440億元人民幣,重點關注加強光刻機供應鏈。在“十四五”規劃當中,芯片設備供應鏈的“完全國產化”是明確寫出了的,橫跨兩個特朗普政府的芯片制裁讓中國意識到,要想徹底擺脫被美國“卡脖子”的境地,只能不斷修煉內功,直到將自己打造成覆蓋全產業鏈的多面手。
這兩手準備結合在一起,不難看出中國正全力沖刺光刻技術的最后難關,也正因如此,日媒提前擔憂了起來,這篇報道認為,中國的目標是取代荷蘭這個行業領頭羊,并且中國終將取而代之。
報道援引了諸多業內人士的分析,稱制定對華芯片措施的美國決策者“對于中國芯片設備制造能力的天真或無知”,事實上,中國已經涌現了許多足以和東京電子、科林研發等公司一較高下的“強勁競爭者“,且可能加碼半導體設備的自主研發投入,一旦讓中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那就很難再阻擋。”
此外,中方從阿斯麥囤積的大量芯片給了中企足夠的時間,讓中方不用害怕美國的制裁,可以安心去研究突破光刻機技術。
最令其害怕的是,中國的芯片制造商已經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進展,報道舉例中芯國際、長鑫存儲和長江存儲,稱這些企業已用國產替代品替換了用于蝕刻、測量、沉積、化學拋光等工藝的外國工具。這就意味著中國的成功指日可待,或許哪天一覺醒來,全球芯片行業就變天了。
鑒于中國半導體技術在短短幾年之內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是從美國對中國不斷施加管制和限制開始的,《日經亞洲》不無諷刺地表示,美國的出口管制為中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創造了一個“黃金時代”。
這篇文章可以說令中國人備受鼓舞也倍感自豪,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趕超阿斯麥的技術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阿斯麥能有今天傾注了整個美西方的心血,集成了他們最尖端的科技,中國不僅要全憑自己,還要承受美國的極限施壓,同時應對美國的關稅經貿組合拳。
但正如這篇報道所言,無論設置多少障礙,“你試圖阻止的人都會加倍努力以求成功”,中國人民和中國企業越是被壓迫,就越能迸發出驚人的力量,中國這個關鍵市場,總有一天會成為行業的關鍵玩家,成為阿斯麥最強大的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