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建城2000多年,你知道歷史上曾有過多少座城門嗎?跟這些城門有關系的地名你又知道有哪些呢?有些貌似熟悉的地名背后究竟有段什么樣的“古”?
本期《發現廣州》,我們就來講一講廣州的一條小巷“素波巷”,歷史上因位于一座名叫“素波”的城門前而得名,而其“左鄰右舍”也是故事多。
01
廣州真正的城墻源于宋
提起素波巷,可能很多人會“懵”一下,這條如今短而小的巷子倘若不是生活居住在附近,恐怕還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或沒留意。
素波巷就位于海珠廣場附近的起義路旁,這個好聽的名字來源于北宋時期,當時這里有座城門叫做素波門,這條小巷因為恰好在素波門前而得名。
與素波巷得名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它南邊那條名為“部前東”的巷子,巷子所在地曾經是清粵海關舊址附近,粵海關也被稱為“關部”,于是“部前東”的名字就這么來的。
說到廣州歷史上曾經的城門,素波門絕對可以進入“第一梯隊”。
這要從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嶺南設三郡時開始說起,因為盡管秦在嶺南設置了三郡,但當時督尉任囂建立的“僅0.2公里見方,周長約0.9公里,面積約0.05平方公里”的“番禺城”(今北京路、倉邊路一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任囂城”,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只有“城”的“概念”,沒有“城”的實質。
其后的歷史時期一直到宋滅南漢,廣州都基本上相當于是一座“無城池之城”,也就是說,在那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廣州就沒修過城墻。
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才有官員提出得給廣州修城墻了,不然容易出事。然而一拖拉,時間就到了1044年,這時因海上絲綢之路商船漸多,海盜也隨之增多,沒有城池的廣州城一旦出事,那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于是修城墻之事終于被提上日程。
宋時廣州最主要的修城成果是重建了子城,也叫中城,主要是在南漢國基礎上修建的,即現在的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華路一帶,設了鎮南、沖霄、行春、有年四座城門。隨著時間推移,廣州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又新建了東城,與子城連為一體,設迎熏門、拱辰門及震東門三座城門。再到公元1071年,時任廣州知州又主導修建了西城,設城門九座,素波一門便是這西城九門之一,至此東西兩城與子城正式連為一體,共有城門十六座,一時間“珍貨齊集,番漢雜居,一派繁榮景象”。
宋“三城”到了明代,由于廣州進一步發展,原來的城池面積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于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把三城打通,合為了一城。
隨后廣州城繼續向北、向南延伸,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又修筑東西翼城,至此明清時代的城門共計有十八座,其中僅有四座城門大致與宋城門所在位置相鄰或相若,從此之后廣州城墻再無增筑,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1919年。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成立,拆城墻,筑馬路,轟轟烈烈,今天廣州城內的明城墻僅余越秀山上的1000多米。
■第十中學校園
02
融進校園氛圍的“小紅樓”
漫步素波巷,位于素波巷30號的廣州市第十中學校園里,一棟紅磚綠瓦兩層樓的建筑非常奪目。
1921年3月,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活動地點便主要集中于此。在這里,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了廣東省首個黨支部,開辦了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培養出大量杰出黨員干部,使得革命曙光從這里徐徐升起,照遍整個南粵大地。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是陳獨秀在主管廣東教育期間,為實行教育改革而創辦的一所新型公立學校;在陳獨秀看來,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造社會。而改造社會,就要大力開啟民智,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文化水平。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也是廣東早期黨組織重要的活動陣地,實際上是黨培養理論、宣傳干部的學校。在陳獨秀和廣東早期黨員的努力之下,宣講所的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與黨的理論、宣傳工作發生了聯系,打上了馬克思主義的印記。正如陳獨秀所說,創辦宣講員養成所的宗旨“是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造就將來開展群眾工作的干部”。
現在的“小紅樓”是按原貌復原版的“小紅樓”,原建筑在戰火中被毀,修復后的“小紅樓”融進校園氛圍,見證一代又一代學子成長……
■起義路與維新橫交界處
03
起義路最初叫“維新路”
素波巷的一頭挨著部前東,另一頭連著高第街,靠近部前東這一邊還與另一條東西向的巷道呈相交狀,巷道名為“維新橫”,這路名背后還有段“古”。
維新橫可以視為一條“連接線”,一邊連著素波巷,另一邊連著起義路。全長1220米、以海珠廣場廣州解放紀念碑為起點的南北單向線路起義路,廣州人應該大都不陌生,不過最初,起義路并不叫“起義路”,它叫“維新路”,1919年這一帶拆清代撫臺衙門、按察司等機構,開辟成路,取“維新變革”之意命名為“維新路”。
1966年,為紀念1927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攻克當時位于維新路的國民政府廣東省立公安局,并在此宣告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當時中國在大城市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這才更名為“起義路”并沿用至今。
■維新橫路口袋公園
故如今你所見到的“維新橫”這一路名,便成為歷史變遷下留存的鮮活憑證,路中間地帶修建了口袋公園,供社區居民游人等落座休憩。
面對口袋公園的左手邊,維新橫6號是中共廣州市委(特派員)舊址——1946年6月解放戰爭爆發后,中共廣州黨組織由市委制改為特派員制,采取單線聯系、縱深配備的方式,把黨組織完全隱蔽起來,維新橫6號二樓就是當時特派員的秘密辦公地點。
■MAHUCoffee
一圈走下來,可以在維新橫與素波巷交會處的走潮酷路線的咖啡館MAHU Coffee小憩,一邊嘆著咖啡館小帥哥推薦的手沖,一邊可以慢慢回味往日故事,看夕陽西下,時光匆匆,歲月悠然……
■新快報記者 陳斌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