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倉山區蓋山鎮,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宗祠——齊氏宗祠。這座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的古建筑,歷經500余年風雨,依舊以莊嚴肅穆的姿態,彰顯著家族的輝煌與歷史的厚重。
壹
祠堂風華 古韻今承
齊氏宗祠位于齊安村下埕69號,坐東朝西,為全木結構搭配土筑風火夾墻,雕梁畫棟間盡顯明清建筑風格。五座大廳次第排開,三個天井承接天光,營造出凝重深沉的氛圍。整座宗祠共三進,由前廳、大廳、神主廳、覆龜亭、書院等組成,封火山墻二坡頂。門外有兩排夾桿石,共16對,其中4對為清代原物,其余12對為2002年重新打造。作為古代科舉榮耀的象征,它們無聲訴說著齊氏家族往昔的輝煌。
步入宗祠,青石鋪就的甬道筆直延伸,兩側石鼓威嚴佇立。屋檐下,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人物故事、花鳥魚蟲躍然眼前;磚雕影壁上,“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寓意深遠,寄托著齊氏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宗祠經多次修繕,凝聚了家族的力量與傳承精神。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石砌圍裙與旗桿挺立門前,彰顯家族榮耀。清順治十八年(1661),公婆庵后座拔地而起,增添莊嚴氣象。1712年,二層樓祠廳完美落成,拓展祭祀空間。20世紀50年代,宗祠曾作為齊安小學使用,后又改為紙箱廠。2002年,在齊光遠、齊上閏等族賢的倡導下,海內外宗親籌巨資再度修繕宗祠。
如今,祠堂占地面積1936平方米,相較周邊同類古建筑,規模更為宏大;建筑面積1285平方米,勾勒出恢宏大氣的空間格局。祠廳內74根聯柱撐起一片天地,名家楹聯龍飛鳳舞,古今匾額熠熠交輝。
楹聯“九曲入明堂當朝宰相;數峰插天外積世公卿”“天池長發鳳池祥;金鏡預占蓉鏡瑞”原刻于齊氏入閩始祖墓前,“文革”期間被族人搬遷至齊家祠堂臺階處。這兩副楹聯彰顯了這個家族的歷史、文化及價值觀,書法精美,為建筑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貳
閩地開基 堂號“天池”
經考證,齊氏入閩始祖為齊協律(一說為齊抗,諱協律)。唐德宗初年,中原大地烽煙四起,齊協律跨越千山萬水來到福建,被高蓋山北支脈齊坑山的山水靈氣所吸引,定居于此,取“齊安”為地名,寓意“齊姓安居”,自此開啟了齊氏家族在閩地的傳奇篇章。
齊協律,河南汝南郡人,生于唐開元元年(713)五月,卒于唐貞元二十年(804),與夫人郭氏合葬于高蓋山天池嶺。“天池”堂號便源于此,象征著齊氏家族如天池之水,源遠流長。
歷經歲月,齊氏家族在閩地開枝散葉。至清初,齊氏已繁衍為“五房四村”的規模:忠支派天泰,居齊安村;恭支派天祥,居湖邊村;懿支派天瑞,居蛟邊村;宣支派天性,居吳厝村,四村基本相連;唯和支派天平,居洪山梅柳。
齊氏族人在遷徙與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著勤勞善良、團結互助的家風。從江南水鄉到東海之濱,從國內到海外,齊氏后裔遍布江西、浙江,福建的連江、長樂,遠至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歐美等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延續家族的血脈與榮光。
叁
才俊齊鯤 出使琉球
齊安齊氏在科舉時代人才輩出,“文武兼修”是宗族的傳統。據傳,始祖齊協律于唐德宗時曾官拜要職,開家族榮耀之先河。宋、元、明、清四代,家族還出了13位進士、27位舉人、1位武舉。其中,齊弼、齊鯤“父子雙翰林”的佳話傳頌至今。
乾隆四十六年(1781),齊弼高中殿試二甲,榮授翰林院編修。他歷任湖南醴陵知縣等職,在任期間勤政愛民,廉名遠揚。在翰林院任職時,他治學嚴謹,才華橫溢,潛心著述,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
齊弼其子齊鯤更是少年得志,17歲中舉人第二名,26歲賜進士出身,入翰林院深造。嘉慶九年(1804),齊鯤以優異成績留任翰林院編修。齊鯤憑借端正的品行、出眾的能力,于嘉慶十三年(1808)被特賜正一品,擔任琉球冊封正使。他率領龐大使團,乘坐長約20丈、寬約6丈的特制冊封舟,穿越波濤洶涌的東海,遠赴琉球。在冊封儀式上,他以莊重的禮儀、淵博的學識,圓滿完成冊封使命。
當代,齊氏家族的輝煌仍在延續。游泳名將齊暉就從這里走出。齊暉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游泳天賦,在世界泳壇上,她憑借頑強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藝,多次斬獲世界冠軍,打破多項紀錄,用拼搏與汗水,為祖國爭光,為家族添彩。
肆
文武兼修 行第傳家
行第世次,是齊氏家族傳承的密碼。舊譜中一世至二十世的編排,因歲月久遠大多失傳,僅存二十一世叔理和菊莊領子編排的內容載入續譜。
1994年夏,在齊氏宗祠的祭祖儀式上,懿房“上”字輩族人齊上志牽頭,46位老一輩宗親齊聚一堂,共同商討確定了二十一世至四十世行第世次:“天啟汝以昌,繼世希孔孟,文章光上國,忠孝振家聲。”天池居士廣覺又續題四十一世至六十世行第:“英明崇永壽,孝道保長生,恭敬存禮治,謙和益賢良。”
這些行第不僅是簡單的文字排列,更是家族文化的精髓所在。“繼世希孔孟”體現了齊氏家族對儒家文化的尊崇,教育子孫要以孔子、孟子為榜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孝振家聲”則強調了忠誠與孝順的重要性,是家族興旺的根本。
如今,齊氏家族中,三十二世“章”字輩與四十二世“明”字輩十一代同堂的盛景,彰顯著家族的興旺與傳承的力量。
新時代,齊安齊氏宗祠煥發著新的生機。古樸典雅的建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莊重肅穆的祭祀,傳承著家族的精神。這里不僅是齊氏族人的精神家園,也成為游客探尋歷史文化的勝地,還吸引了不少專家學者前來考察研究。現在,齊氏宗祠已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展示齊鯤出使琉球的愛國事跡,培養后人的家國情懷。
數字化“尋宗”到榕圖
由福州市文旅局、福州日報社主辦,福州市圖書館、福州晚報承辦的“閩都宗祠尋脈”大型系列報道及出版活動,2025年7月開啟續篇。歡迎市民讀者推薦身邊的宗祠,講述獨屬閩都的傳承故事!線索及投稿請發至郵箱mdxz127188@163.com。
同時,我們向市民讀者強力推薦福州市圖書館精心構建的兩岸宗親文化與血緣聯結的重要數字資源平臺——閩臺家譜體驗中心。該中心收錄300多個姓氏,6千余種,4萬多冊的族譜,其中包括鄭成功、陳寶琛、薩鎮冰、施瑯、顏思齊等眾多歷史名人。只需輸入祖先名號、家譜所在地區、源流、堂號等關鍵信息,即可迅速定位到目標家譜。使用者還可以在線編修家譜,創建個人家譜空間,實現家譜的續修與創意編輯,歡迎市民讀者到福州市圖書館內進行體驗。
劉長鋒/文 林振壽/攝
新媒體編輯 蘭超
監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