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經典
《石鼓文批注》
新書分享會 嘉賓 :吳悅石
《石鼓文批注》
吳悅石 著
ISBN:978-7-5149-3887-6
2025年6月
中國書店出版社
首圖(華威橋館)A座報告廳
2025年7月19日 周六 10點
須通過"首都圖書館"小程序,預約參加
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被盛贊為"中國第一古物",更因石上四言詩與《詩經》風格相近,被譽為"刻在石頭上的《詩經》"。因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被稱為漢字演變的"活化石"。然而,歷經千年風雨,原約700字的石鼓文現存僅272字,文字缺失、石花侵蝕等讓這部經典愈發晦澀。
吳悅石先生深耕石鼓文研究數十年,著成的《石鼓文批注》一書,成為了書法學習、古文字研究必不可缺的一部參考書。
《石鼓文批注》特色鮮明
以現存字數最多的"先鋒本"拓本為底本,進行逐字釋讀與精準批注,為讀者提供最可靠的原始文本參照。
收錄吳昌碩臨習石鼓文作品的釋文批注,讓書法學習者能直觀對比拓本原貌與大師筆意傳承,感受書法藝術的演變脈絡。
精心編制第一至第十鼓文字的匯總表,將散落的文字系統整合,方便讀者全局把握石鼓文的內容結構。
這種"拓本+臨本+匯總表"的組合,讓復雜的籀篆文字不再遙不可及。
《石鼓文批注》精益求精
精準補闕還原文字本來面貌
吳悅石先生以深厚的學術功底與精湛的書法造詣,采用"雙鉤廓填"技法完成了146處殘損的文字復原。這種技法以精準的線條勾勒填補文字空缺,既完整保留了原石的古樸神韻,又細致剔除了因風化形成的偽筆畫。此外,書中還對因石花侵蝕導致的拓本字體點畫混淆、偏旁缺失等問題進行了嚴謹考證,讓模糊的文字重新清晰可辨,為讀者呈現了最接近原貌的石鼓文文本。
精微批注貫通古今文字內涵
通過"頁邊注、字間補、旁注疑"批注全書240余處。頁邊注側重場景還原,如第三鼓"田車"篇批注"秦人駕車高地,引弓待發",寥寥數字便勾勒出先秦田獵的生動畫面;字間補則填補文本空缺,如在第四鼓"真"下補"如"、"弓"上補"秀",讓斷裂的語義得以重新連貫;旁注疑體現學術嚴謹性,對存疑之處提出商榷,如將第四鼓"公"改釋為"戎"字,一字之易便折射出先秦戎獵史實,為學界研究提供了寶貴案例。此外,書中對古音古義的通俗解讀,如第四鼓"秀"字旁批注"音透,彩絲纏繞",以字注音,讓讀者得以跨越語言障礙理解文本內涵。
《石鼓文批注》意義突出
書法學習者的"臨摹寶典"
對初學者而言,書中配有圖解筆順和說文式啟蒙內容,將復雜的籀篆文字拆解為可循的書寫規律,幫助新手輕松入門古文字知識;對于進階學習者,"雙鉤廓填"的復原字例與吳昌碩臨本的對照批注,提供了準確的臨摹范本,讓他們能避開偽筆畫干擾,直抵石鼓文書法"樸茂渾古、圓勁如屈鐵"的精髓,解決了書法學習中"無準本可依"的難題。
學術研究者的"可靠參考"
針對石鼓文研究中的字形誤判、字義臆斷、過度比附《詩經》等痛點,《石鼓文批注》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書中對字源的考辨、音義流變的梳理,凝結了歷代金石考據的精華,清晰呈現了石鼓文研究的學術脈絡。而"公"改釋"戎"等創見,以及殘字補闕的方法論,更為歷史與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靈感,成為研究石鼓文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文化愛好者的"文明鑰匙"
對于普通文化愛好者,這部著作讓高冷的古文字變得"可觸、可讀、可感"。通過對文字的釋讀,讓讀者輕松領略這部石上《詩經》的語言優美和漢字演變的歷史魅力。它讓石鼓文從博物館的玻璃展柜走進尋常書桌,成為人人可親近的文化遺產。
《石鼓文批注》的意義遠不止于一部學術著作。它填補了石鼓文研究與普及的空白,為學界、書界的學習臨摹、研究考釋與文化推廣提供了可靠載體。韓愈曾嘆"嗟余好古生苦晚",而這部著作讓后人不再有此遺憾——它縫合了古今的文化斷層,讓沉睡千年的"石上《詩經》"重煥筆墨神采。
作者吳悅石,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吳悅石工作室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寫意畫院藝委會主任,中國職工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博士研究生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