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水墨寫生,歷來是中國畫家錘煉筆墨、體察自然的重要方式。它既是對客觀物象的捕捉,更是畫家與自然的對話。畢寶祥的水墨寫生,既非純粹的傳統摹寫,亦非刻意的現代實驗,而是一種回歸本真的藝術表達。他的畫作,虛實相生,在看似隨意的筆觸中,蘊含著對自然深刻的體悟與對水墨語言的精妙掌控。他的藝術,不囿于流派之爭,不拘于形式之辯,而是以純粹的筆墨,構筑出一片靜謐而深邃的天地。
寫生系列之一,45×64cm,2025年
寫生之道,貴在“寫”而非“摹”。畢寶祥深諳此理,他的水墨寫生并非對景物的機械復制,而是以心靈感知自然,以筆墨傳遞神韻。在他的筆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被賦予生命,線條的流動、墨色的暈染,無不透露出畫家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他的寫生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情感的沉淀與升華,每一筆都蘊含著對物象的深刻理解,每一墨都承載著對生命的細膩體察。
寫生系列之二,45×64cm,2025年
畢寶祥的寫生作品,往往能在簡練中見豐富,在平淡中顯深邃。他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瞬間之美,并以高度凝練的筆墨語言將其定格。無論是山間的云霧,還是田野的村落,他都能以最精煉的筆觸勾勒出最生動的意象。這種能力,源于他對自然的長期觀察與思考,也源于他對水墨藝術的執著探索。他的寫生,不是對表象的描摹,而是對本質的提煉,是對自然之“神”而非“形”的把握。
寫生系列之三,45×64cm,2025年
水墨藝術的核心在于筆墨,而筆墨的精髓在于氣韻。畢寶祥的寫生作品,墨色層次豐富,用筆剛柔并濟,既有北派山水的雄渾厚重,又有南宗水墨的秀潤空靈。他擅長以濕筆破墨,使畫面呈現出氤氳朦朧的意境;亦能以枯筆勾勒,使物象骨力遒勁。在他的作品中,墨色的濃淡干濕并非隨意為之,而是經過精心經營,既符合自然規律,又符合藝術規律,使畫面既有真實感,又有藝術性。
寫生系列之四,45×64cm,2025年
尤為難得的是,畢寶祥的筆墨語言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他的線條不追求刻意的工整,而是講究自然流暢,時而如行云流水,時而如老樹盤根,富有節奏感與韻律感。他的用墨亦不拘泥于傳統范式,而是根據物象的特質靈活調整,或濃重如漆,或清淡如水,使畫面呈現出豐富的層次與變化。這種對筆墨的駕馭能力,既體現了他深厚的傳統功底,也展現了他對現代審美的敏銳感知。
寫生系列之五,64×45cm,2025年
畢寶祥的水墨寫生,是一種回歸本真的藝術表達。他的畫作不事雕琢,不求奇巧,而是以最純粹的筆墨,去捕捉自然的神韻,去抒發內心的感悟。在他的筆下,水墨不再僅僅是媒介,而成為一種精神的載體,一種與自然對話的語言。他的畫作,如同一條清澈的溪流,在喧囂的世界中靜靜流淌,提醒我們藝術最本真的價值——真誠地面對自然,真誠地表達自我。而這,或許正是水墨藝術永恒的魅力所在。
(文/DeepSeek)
作品欣賞
寫生系列之六,64×45cm,2025年
寫生系列之七,45×64cm,2025年
寫生系列之八,45×64cm,2025年
寫生系列之九,45×64cm,2025年
寫生系列之十,45×64cm,2025年
寫生系列之十一,64×45cm,2025年
畫家簡介
畢寶祥,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政府文史館館員,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會長,江蘇當代書畫院院長,中國致公畫院副院長,江蘇省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揚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在《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畫刊》有專題介紹。出版有《山水畫的傳統與現代》《黃賓虹山水畫技法解析》高校教程《國畫山水》《文畫畢寶祥》《畢寶祥文集》《畢寶祥山水畫集》《畢寶祥說說身邊事》散文集等十余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