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當這座城市以日新月異、欣欣向榮之姿屹立東方,我們將回望的目光,投向那些夯筑其基石的質樸身影——這是一部由千千萬萬的普通奮斗者、平凡追夢人寫就的特區史詩。
從1980年拓荒號角吹響,到今天創新浪潮奔涌,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建設者來深。我們以時間為軸,每年擷取一位普通人,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他們雖未創造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在千行百業腳踏實地,為夢想奮斗。他們將青春匯入時代洪流,與特區共成長。正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千千萬萬件普通事,共同書寫了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和人類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壯麗詩篇。
致敬每一位努力奮斗的普通人!你們是這座城市當之無愧的主角。
他翻過一座座山頭,鉆取一層層巖芯,歷經大半年時間編制完成了深圳地質(環境)圖系,為開展工程地質勘察和巖土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康鎮江
1983年11月,一列火車緩緩駛入深圳站。49歲的康鎮江透過車窗,看到了一幅在內地罕見的圖景:尚未完全竣工的高樓矗立天際,嶄新的自行車廣告牌在陽光下閃爍,鼓舞人心的標語一個接一個。
這番熱火朝天的景象讓他心里涌起陣陣期待的漣漪,內心的激動蓋過長途跋涉的疲憊。這位來自水文地質部隊93支隊的工程師沒有想到,此后四十余載,他的人生與這座城市的地質脈絡緊密纏繞。
01 感受故土召喚 人生半程開啟拓荒路
“老不出蜀”的古訓,被年近半百的康鎮江親手打破。作為水文地質專家,他先后在海南、云南、四川等地奔波,積累了大量地質填圖工作經驗。
彼時他已在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部隊服役五年,在成都有穩定安逸的生活工作圈。但當部隊接到轉業參與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指令時,這位番禺籍的工程師感受到了故土召喚。
說起當時的決定,康鎮江記憶猶新,“我是廣東人,回家鄉建設天經地義,何況經濟特區是國家新試驗田,搞工程地質的能派上用場。如果真要去環境更好的大城市,我就不來了。”
這股興奮很快遭遇現實的落差——轉業的深圳市工程地質勘探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工勘”)崗廈駐地竟是臨時搭建的草棚,臺風過境時甚至會被掀翻屋頂。“前面來的工人連被子都被雨水淋濕了,不過沒人抱怨,大家都知道這是建設必經的階段。”康鎮江笑道,這種從高樓憧憬到草棚現實的落差,反而激起了大家的斗志。
02 為城市“立命” 用腳步丈量大地圖系
深圳是一座被山海擁抱的城市,地質構成復雜,淤泥層厚實,又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對初來建設者而言這是一張白紙,康鎮江敏銳意識到:要為城市“立命”,必先摸清大地“血脈”。
為了掌握深圳基礎地質,他安頓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隊走訪廣東地質部門。得知有調查隊正在葵涌做區域地質調查,大家馬不停蹄趕去現場。對方看康鎮江一行穿著軍裝,特別熱情,直接拿出了尚未發布的1:50000圖件。大家找來透明紙,趴在桌上一筆一畫臨摹,得到了一手資料。
臨摹只是開始,實地勘察才是硬仗。為了得到更詳細全面的地質信息,康鎮江組建了一支勘探小組,與南油基地工程地質勘察相結合,從南頭至蛇口一線分三個組,每200米布置一條線路,大家分工勘察進行地質填圖。自此以后,他們的足跡先后遍布大鵬、坪山、龍崗、福田、南山、寶安等地。
康鎮江帶隊在野外實地考察
盛夏酷暑,塘朗山潮濕悶熱;初冬寒雨,梧桐山陡坡泥濘。他翻過一座座山頭,鉆取一層層巖芯,歷經大半年時間編制完成了深圳地質(環境)圖系,其中包括深圳(特區)地質圖、地貌圖、深圳工程地質圖、深圳水文地質圖和巖土工程地質圖等一整套圖系,為開展工程地質勘察和巖土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03 心里鉚著一股勁 埋頭實干擦亮深圳品牌
圖紙的價值很快在實戰中得到發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香港老板投資的新都大酒店開工在即,如此重磅的投資項目在當時備受矚目。
由于當時內地缺乏相關經驗,投資方對深圳技術存疑,自帶了一個博士團隊。而深圳方由康鎮江牽頭負責工程勘察,結合前期儲備的大量地質資料,康鎮江提出全新布孔方案,跟香港博士團隊主推的常規等距離布孔方案出現分歧。老板決定同時聽取兩個團隊匯報。
匯報現場,康鎮江拿出密密麻麻的圖紙,地下斷層、巖體分布和巖脈穿插等細節躍然紙上。大家據理力爭,解釋建筑主體所在的地質情況,論證新方案可行性。最終,老板拍板選用康鎮江的布孔建議。事實證明,新方案不僅安全性得到保證,還大大提升建設效率,節約了不必要的成本。
康鎮江這輩子走過很多條路,但有一條路,在他心里有著很特殊的位置。1985年,由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與廣東省合作興建廣深珠高速公路,其中深圳路段前期工程勘探交由深圳工勘負責。高速公路的設計單位要求使用英國規范施工建設,鉆孔巖芯采取率要百分之九十以上,還須同時提交中英文鉆孔編錄、報告和圖件。當時內地相關技術鉆孔巖芯采取率遠遠達不到對方標準。
為了完成任務,公司購買了國際先進設備,大家心里都鉚著一股勁,天天扎在工地,頂著烈日輪番鉆孔,不達標就返工。最終在技術人員和鉆探工人密切配合下,鉆孔巖芯采取率大幅提升,檢測數據躍居國內前列。
技術提上來了,英文報告怎么辦?公司沒有電腦,康鎮江就買了一臺打字機,抱著中英文詞典,邊翻譯邊打字。就這么逐字逐句敲,最終在截止時間前完成所有資料交付。完整翔實的數據贏得審核專家夸贊,深圳工勘堅持不懈、實干務實的精神讓香港的監理工程師都不由佩服。
04 山海相依水火共融 巖層深處的城市記憶
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圳城建已初具規模。退休后的康鎮江卻更忙了。對深圳地質了如指掌的他堅信,城市不能只有向上的高度,更要保留歷史的縱深。這一次,他目標直指大鵬半島的古老火山遺跡。
擔任深圳市地質學會會長的他,帶著新一代工程師重新踏上勘探之路。推動深圳參加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成為他人生新階段的“頭號工程”。時任市領導看出這一建議背后的深遠意義,專門組建申報小組。2005年,他帶著團隊撰寫十余份申報材料,隨隊前往北京參與評審。
康鎮江帶著年輕人實地考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大鵬半島“山海相依、水火共融”的奇特景觀,深圳最終順利通過評審。如今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自然公園成為科普網紅打卡地,每年接待國內外慕名而來的游客超百萬人次。
每年世界地球日,康鎮江還會在地質公園舉辦講座,從“七娘山火山構造”到“深港斷裂帶特征”,用通俗語言向市民講解專業知識。在他看來,地質研究員不能只埋頭學習理論,還要走出去多看多學。今年,91歲的他專門帶著一幫年輕人去惠東黑排角實地考察,“他們辨認巖石的求真眼神像極了我當年來深圳的樣子。”
知天命時,他成了城市建設者;而今鮐背之年依然活躍在科普一線,成了“活地圖”。城市崛起的密碼,從來都寫在踏實前行的每一步里。康鎮江的故事如同深圳精神的具象,人生半程亦可開新局,哪怕是最微小的浪花,也能在改革開放的浩瀚海洋中,激蕩出屬于自己的傳奇。
采寫 | 深圳晚報記者 羅典
編輯 | 張裕麟
審讀 | 郭建華
二審 | 陸楚一
三審 | 潘韻琪
深圳晚報將隨機抽取
一名幸運粉絲送出
樹莓VR未來影院
無限次體驗卡一張
(體驗截至2025年12月24日)
1、進入深圳晚報微信公眾號
2、點擊“發消息”進入對話框
3、在對話框中輸入關鍵詞“vr樹莓”,獲取鏈接參與抽獎
開獎時間:7月17日(周四)11:59
觀影時間:7月18日-12月24日
觀影地點:深圳市龍華區紅山6979商業中心30座246
注意事項:
1、本體驗卡僅限中獎者本人使用,兌換入場時需核對身份信息入場。
2、進入抽獎小程序會有一個5秒的開屏廣告,請勿點擊!請勿點擊!請勿點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3、本門票為贈票,嚴禁轉賣交易;
4、請中獎粉絲在規定時間內填寫領獎信息,如發現填寫信息未至現場兌票,或將進入深晚福利黑名單。如果已被登記入深晚福利黑名單,中獎則視為無效;
5、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深圳晚報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