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治療后會復發嗎?這幾乎是每位腦卒中患者和家屬出院時都會提出的問題。在這份擔憂背后,是一個沉重的現實:腦卒中確實存在不容忽視的復發風險,復發帶來的后果往往更為嚴峻。而認識并管理這個風險,是腦卒中長期管理的“頭等大事”。
宋海慶 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神經內科學會腦小血管病專委會主任委員
中國藥理學會藥源性疾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卒中分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康復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委員
中國康復醫學會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康復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藥教育學會神經內科分會第二屆秘書長兼副主任委員
中國卒中學會常務理事
北京腦血管病防治協會副會長
國家腦損傷評價質控中心顱腦損傷評價質控工作組副組長
北京市西城區神經內科質控中心執行主任
復發風險:蟄伏的“二次風暴”
腦卒中復發率之高,遠超過很多人的想象。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卒中協會(AHA/ASA)官方期刊Stroke發表一項全球數據表明,卒中后1年的累計復發率為11.1%,5年時為26.4%,10年可達39.2%。也就是說,每四位卒中患者中,就有一位會在五年內復發,而這個風險將在下一個五年中再升高48.5%。
首次中風后卒中復發累積風險(圖源:Stroke. 2011;42(5):1489-94.)
我國的數據也同樣不容樂觀,多項研究顯示,我國卒中患者五年復發率為19.8%~41%,其中農村地區患者的復發率高于城市,而女性的復發風險高于男性,尤其是在老年群體中。前者可能與農村地區醫療資源有限、危險因素管理不足有關;后者可能與女性患者中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病率較高,且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影響缺血預適應的保護機制有關。
更令人憂心的是,卒中復發的打擊往往更為沉重。由于腦組織在初次損傷后本就脆弱,若再次遭受缺血或出血,神經功能的損害將雪上加霜,致殘程度可能顯著加重,康復之路更加艱難,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因此,第一次腦卒中的發生,絕不僅僅是一場突發的意外,它更像是一個刺耳的警報:您的血管系統已經存在嚴重的健康隱患!忽視這個警報,就意味著將自己暴露在更高的復發風險漩渦之中。
元兇現形:血管里的“不定時炸彈”
為什么卒中容易復發?答案藏在血管的“慢性炎癥風暴”中。動脈粥樣硬化是根本病理基礎,而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就是這場風暴的“始作俑者”。
把血管內壁想象成光滑的瓷磚墻面,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等有害因素會在墻面上劃出細微裂痕。LDL-C趁機潛入這些裂縫,像水垢一樣不斷堆積,吸引免疫細胞形成“泡沫細胞”,最終形成斑塊。這些斑塊就像血管里的“不定時炸彈”,平時靜默無聲,但一旦破裂,就會引發致命危機。
圖源:Med J Islam Repub Iran. 2015;29:240
對于卒中患者來說,其血管系統內往往廣泛存在上述斑塊,且多以不穩定斑塊為主。這類斑塊的纖維帽薄如蟬翼,內部充滿脂質和炎癥細胞,如同裹著保鮮膜的豆腐渣。情緒激動、血壓波動甚至輕微的血流沖擊,都可能讓斑塊“崩盤”——內容物暴露后,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腦血管,導致二次卒中。
最新研究揭示了更復雜的機制:卒中后,壞死的神經細胞釋放出大量無細胞DNA,這些DNA會激活斑塊中的AIM2炎性小體,引發劇烈炎癥反應,進一步削弱斑塊穩定性。這解釋了為什么即使接受了腦卒中后的標準治療,仍有部分患者在早期即出現復發——傳統治療無法完全阻斷這種“腦-血管-免疫”的惡性循環。
高復發風險人群更需警惕
同樣經歷過卒中,同樣堅持治療,為何有的患者復發風險更高?這背后的答案藏在諸多個體差異的細節里。卒中復發風險的高低,往往由基礎疾病、生活習慣、人群特征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
1. 基礎疾病纏身:多重風險的“疊加效應”
伴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往往面臨更高的腦卒中復發隱患。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壁長期承受高壓沖擊。研究顯示,>65歲的卒中后人群中,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卒中復發風險分別增加42%和39%。
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糖代謝紊亂,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持續受損,其腦卒中復發風險顯著高于普通人群;心源性疾?。ㄈ绶款澋龋┗颊?,由于心臟不規則搏動易形成血栓,其腦卒中風險可達普通人群的6倍以上,血栓栓塞的復發風險顯著更高;而高脂血癥患者血液中過量的脂質會不斷沉積于血管壁,形成粥樣斑塊,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
2. 生活習慣“挖坑”:危險行為的“累積傷害”
生活方式的選擇對復發風險同樣具有顯著影響。吸煙行為如同給血管“注射毒素”,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害血管內皮、增加血液黏稠度,使復發風險飆升2-3倍;過量飲酒也可能打破血管張力平衡,誘發血壓驟升,一次酗酒可能抵消長期規范治療的效果;另外,缺乏運動的人群更易出現肥胖、血脂異常等問題,這些代謝紊亂會像“無形推手”般加速血管病變進展。
3. 男性、高齡、重度卒中:不可忽視的“復發標簽”
特定的人群特征也參與構成了復發的高危背景。年齡≥80歲的高齡患者血管老化程度更加嚴重,其在3個月和12個月時的腦卒中復發風險較50歲以下患者分別增加了2.07倍和1.12倍;而在60歲以下的患者人群中,男性因激素水平與生活習慣差異,復發風險較女性更高。此外,初次卒中發作時病情更重、神經功能缺損更明顯的患者,其血管基礎更差,往往存在更嚴重的血管病變和腦損傷,二次卒中的概率也顯著上升。
4. 治療依從性:主觀影響的復發“控制器”
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同樣值得警惕——不按時服藥、隨意調整劑量等行為,會使腦卒中復發風險增加50%以上;而同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多種危險因素者,風險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呈指數級增長。
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同樣值得警惕——不按時服藥、隨意調整劑量等行為,會使腦卒中復發風險增加50%以上;而同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多種危險因素者,風險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呈指數級增長。
參考文獻
1. Mohan KM, Wolfe CD, Rudd AG, et al. Risk and cumulative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roke. 2011;42(5):1489-94.
2. Zhao W, Wu J, Liu J, et 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recurrent stroke at 5 years after the first-ever stroke in rural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stroke surveillance from 1992 to 2017. Aging (Albany NY). 2019;11(6):1686-1694.
3. Han J, Mao W, Ni J, et al. Rate and Determinants of Recurrence at 1 Year and 5 Years After Stroke in a Low-Income Population in Rural China. Front Neurol. 2020;11:2.
4. Liu J, Yang Y, Yan K,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nomograms for predicting stroke recurrence after firstepisode ischemic stroke. 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 2022;42(1):130-136. Chinese.
5. Morone G, Pichiorri F.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 Challenges and New Perspectives. J Clin Med. 2023;12(2):550.
6. Zhang X, Lv W, Xu J,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to Stroke Recurrence Attenuates at Low LDL-C Levels. J Atheroscler Thromb. 2022;29(11):1634-1645
7. Loftus I. Mechanisms of Plaque Rupture. In: Fitridge R, Thompson M, editors. Mechanisms of Vascular Disease: A Reference Book for Vascular Specialists [Internet].
8. Skagen K, Skjelland M, Zamani M, Russell D. Unstable carotid artery plaque: new insights and controversies in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 Croat Med J. 2016;57(4):311-20.
9. Cai GF, Chen SW, Huang JK, et al. Decoding marker genes and immune landscape of unstable carotid plaques from cellular senescence. Sci Rep. 2024;14(1):26196.
10.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修訂聯合專家委員會.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基層版2024年). 中國全科醫學. 2024, 27(20): 2429-36.
11. Mbalinda SN, Kaddumukasa M, Najjuma JN, et al. Stroke Recurrence Rate and Risk Factors Among Stroke Survivors in Sub-Saharan Africa: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24;20:783-791.
12. Flach C, Muruet W, Wolfe CDA, et al. Risk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Recurrence: A Population-Base Cohort Study. Stroke. 2020;51(8):2435-2444.
13. Huang S, Wu Z, Lan W, et al.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mild ischemic stroke and high-risk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 1-year follow-up study. J Int Med Res. 2025;53(4):3000605251332585.
14. Zhang Y, Guan Y, Zhang Y, et al. Recurrence Rate and Relevant Associated Factors of Stroke among Patients with Small Artery Occlusion in Northern China. Sci Rep. 2019;9(1):2834.
作者:宋海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