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控盤全球電動車市場。
市場調研機構Rho Motion口徑的統計,給出了數據化表達。2025年上半年,全球電動車的銷量為910萬輛,同比增長了28%。其中,中國電動車的銷量為550萬輛,同比增長了32%,占全球市場的比重達到了60.4%,離中國專家近70%的數據有一些差距,但依然超過了中國之外所有的市場。
中國電動車的銷量相當于整個歐洲的2.75倍,是北美地區的6.1倍,是其他市場的7.9倍。以整體市場容量對比,中國汽車市場的總銷量大致相當于歐洲和北美的總和,但在電動車細分市場,中國是它們的1.9倍。全球電動車的核心市場,仍然是中國。
基于當前的情勢判斷,電動車市場即將出現新一輪的變動。
歐洲汽車市場的銷量持續疲軟,仍舊沒有恢復到疫情前2018年的水準。布魯塞爾的官員們對此毫無辦法,他們甚至在禁售燃油車的時間上都出現了搖擺。政客們的決策,與市場的消費實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脫節。歐洲的整車制造商連ALL IN 電動車的口號都改了。
這個大型區域市場的走勢,在3年半前被斯特蘭蒂斯集團的一把手唐唯實言中:汽車電動化是一項被政客選擇的技術,并不是被產業選擇的技術。無論是歐盟的氣候愛好者們,還是整車制造商們,都沒法實質性改變汽車買家的想法。電動車在歐洲會繼續是小眾選擇,市場份額只會在15%上下波動。
離開補貼,電動車在歐洲的機會逐漸減少。德國、法國的數據,已經對此進行了真實的回應。電動車銷量突然出現增長的西班牙,主力推手是MOVES III刺激政策。
在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市場,電動車的銷量最好的時候,其市占率也不過在10%左右。預計從今年9月份開始,美國會根據《大而美法案》(即: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取消對電動車的補貼。在法案落實前,電動車會出現一定的搶購。進入第四季度之后,整個市場會回歸到常態。
占據美國電動車市場超過4成份額的特斯拉,會繼續成為市場的主導性力量。通用、福特、現代、起亞等的電動車會進一步萎縮。其中,從韓國向美國出口電動車的現代,今年已經遭遇了4次被迫停產EV的狀況。他們很難填補電動車業務虧空的窟窿。
在日本、韓國等市場,電動車的存在聊勝于無。泰國是亞洲發展電動車積極的國家,在連續兩年沒有達成10萬輛的規模后,整個汽車產業的根基都出現了動搖。因此,它被迫轉向支持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
中國,成為最適合電動車存在的市場。
中國汽車制造商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采取了激烈的價格戰。從上個月開始,各廠家間無底線的價格搏殺,被納入到監管部門整治內卷的范圍。中國第一大媒體《人民日報》數次對此做出評論和分析,其間意味不言自明。
這兩天《人民日報》再次在頭版位置刊發《破除「內卷式」競爭,夯實發展之基》一文,痛批惡性價格戰和內卷:
鏟除「內卷式」競爭的病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