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歷史的指針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經濟日報》迎來了創刊40歲生日。
猶記得,從創刊之初僅僅是四開四版小報的《山西經濟信息報》,到同年8月26日更名為《山西經濟報》,從1986年10月從“小報”升級為對開四版的“大報”,到1993年正式更名為《山西經濟日報》,“她”不再僅僅對信息進行集納、分類及簡單處理,而是發出自己強有力的聲音;
猶記得,從最初由四部門主辦,到1993年成為省政府機關報,再到2003年劃歸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她”于變化中計深遠,完成自己破繭成蝶的蛻變;
猶記得,從1992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山西再涌開放潮》,到1997年的《漳電股票發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運城要造飛機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閱讀大會》,“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調研、一場場精心的活動,持續傳遞著豐富的資訊、宣傳著市場的功能、助推著行業的發展;
猶記得,從早期的鹽業調查、汾河治理,到省內田間地頭、礦企車間,再到國外商務活動、展銷推介,經濟報人的腳步從省內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國,并把最新鮮的資訊、最真實的動態、最前沿的觀察、最生動的故事,及時呈現給我們的讀者。新聞人踐行的“四力”,“她”給出了一以貫之的答案;
40年風云激蕩,40年筆墨春秋。在“她”40周歲之際,我們特別策劃“用筆尖記錄時代、以目光見證發展——40年見證《山西經濟日報》報道的力量”欄目,擷取40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瞬間,聚焦每一個定格的光影,放大為山西經濟砥礪前行的注腳。讓我們以報為史,重溫那些改變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時代的書寫者,更激勵你我,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續寫新的“晉彩”華章。
導讀
甄寶全:一部微電影重構紙媒敘事能力新起點 郝薇:讓帶露珠的素材成為新聞最生動的注腳 栗美霞:看不一樣的“風景”,寫不一般稿件 郭強:在“旁觀”與“親歷”間發現新聞點 翟步庭:為這個奔涌的時代加油助威2015年
甄寶全
|一部微電影重構紙媒敘事能力新起點
2015年春夏之交,由太原市委外宣辦和山西經濟日報社聯合策劃的原創中英文城市形象微電影《回家》,甫一上線便引發全球關注,這與當時一些人心目中“灰頭土臉”的太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時至今日,回望《回家》的創作經歷,山西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甄寶全還感觸頗深:“全媒體轉型不是辦個網站、開個微博,而是要重構核心敘事能力。”
故事始于2014年春,太原城正奮力尋求蝶變,對外形象卻模糊不清。時任山西經濟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山西經濟網總監甄寶全,敏銳捕捉到了這份尷尬與焦慮,他說:“我們亟須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化載體來講好太原故事。”
彼時,國內城市宣傳片普遍陷入地標鏡頭堆砌的窠臼。甄寶全卻決意走一條新路——以人文敘事承載城市形象。
征得當時報社主要領導支持后,他與報社一班人開啟了密集的頭腦風暴。大家明確了一個傳播真理——城市氣質的抵達,最終依賴于人文故事的溫度與個體命運的共鳴;錨定了一個創作主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提煉了一個凝聚最樸素卻最深沉情感的片名——《回家》。
幾經周折,甄寶全拿出的策劃方案和劇本得到積極響應,太原市委外宣辦、山西經濟日報社、太原龍城電影集團、太原六度縱橫文化公司的負責人達成了合作共識。
2014年7月,《回家》開機。冬去春來,一個底蘊深厚、宜居宜業的錦繡龍城躍然屏上。2015年4月,《回家》全網上線,旋即引發“核爆式”傳播。其熱度不僅體現在驚人的播放數據上,更在于它打破了許多人對太原的刻板印象。
榮譽接踵而至:第十七屆全國電視外宣“彩橋”節目創優評析一等獎、首屆中國報業短視頻微電影大賽“優秀微電影獎”、“陽光杯”山西省優秀網絡視聽作品“網絡作品單元優秀短片獎”、首屆山西省微電影創作論壇“省級人文關懷優秀獎”……
“是一次冒險的跨界嘗試,也是撬動報社全媒體轉型的一個支點,但絕非個人之功。”甄寶全總結道,“《回家》的成功,深深植根于報社鼓勵創新、包容試錯的沃土。報社領導的戰略定力與鼎力支持,報社同仁的信任協作與專業精神,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探索空間,讓我能夠突破傳統紙媒的思維桎梏,勇敢邁出跨界融合的每一步。這份鼓勵與培養,是我30多年職業生涯中最珍貴的財富。”
十年磨礪,媒體融合已步入縱深推進、系統性重塑的關鍵攻堅期。甄寶全寄語報社同仁:“我們要倍加珍惜報社的創新生態,持續錘煉講好中國故事山西篇章的硬核本領,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壯闊征程中書寫屬于我們的時代答卷!”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影
2016年
郝薇
|讓帶露珠的素材成為新聞最生動的注腳
初見本報時政新聞部主任郝薇時,她一身運動裝,馬尾辮輕揚,溫婉親和如鄰家姐姐。然而,行走新聞江湖二十余載,她卻以“女漢子”的拼勁和敏銳,在墨香紙頁間勾勒著山西經濟的脈動。
為了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記者翻閱她過往的報道,奇妙的碰撞躍然紙上:香奈兒口紅的熱銷與煤炭價格的暴跌在版面相遇,“鱷魚指數”與政府政策文件在報道中對話……
在她的筆下,財經新聞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堆砌,而是成為觸摸時代脈搏的鮮活載體。
談起2016年7月17日刊登在頭版頭條的《山西經濟報告·消費篇》這一組報道,郝薇從柜子里捧出一摞有歲月滄桑感的采訪本。紙頁翻動間,回憶流淌:“當時經濟低迷,可一支口紅的熱銷,讓我感覺到消費正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引擎。”
記者翻看著,很多采訪就像是“移動的價格手冊”:凌晨5點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她用溫度計般的敏感記錄土豆每公斤漲了4毛錢;華宇購物中心的美妝節現場,她在收銀臺前排了20分鐘的長隊,推算出“口紅效應”山西的本土化表達。
這種“用腳步丈量GDP”的笨功夫,讓她筆下的經濟數據有了溫度——當全省化妝品消費增長10.3%的官方數據遇上“香奈兒口紅限購”的現場特寫,抽象的增長率便成了可觸摸的消費熱情。
作為那組報道的具體策劃者,郝薇從蹲點觀察當時太原最高端的華宇購物中心等商廈購物眾生相為“小切口”破題,結合相關數據“深挖掘”立論,將山西的經濟圖景精準描摹。
從《消費,經濟創新驅動新引擎》的宏觀視野,到《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微觀洞察,再到《走活消費拉動經濟這盤“棋”》的深度評論,郝薇把以往晦澀的經濟類報道寫得可讀易懂有意思。
郝薇這樣定義自己的職業:“我們的使命是把政策的‘文言文’翻譯成市場的‘白話文’,讓數據的‘摩斯密碼’變成百姓的‘情感共鳴’。”
20年間,一摞摞采訪本里藏著山西經濟的B面:既有煤炭價格暴跌時煤企食堂的菜價變遷,也有電商崛起初期小商戶進貨賬本上幾分錢的變化,這些帶著露珠的素材,最終都化作報道里“讓理論穿上圍裙”的生動注腳。
2023年,從財貿部的“市場偵察兵”到全媒體時政新聞部的“宏觀解讀者”,她用20年勤勞耕作證明:當政策報道學會說“菜價語言”,當經濟數據懂得流淌“民生溫度”,從“菜市場經濟學”到“政策顯微鏡”,新聞便成了連接時代與個體的永恒橋梁。她的下一步構想,正是要讓這座橋梁的每一塊磚石,都浸透著三晉大地的煙火與露珠。
“在報社40歲生日之際,祝它永遠長青!”簡單的話語凝結著她最真摯的祝福。
2003年大學畢業后進入山西經濟日報社,從實習記者到首席記者再到時政新聞部主任,20多年,那一摞摞厚重的采訪本,不僅忠實記錄了山西經濟的起伏變遷,更無聲書寫著郝薇熾熱的新聞青春。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實習記者 仝雄成
2017年
栗美霞
|看不一樣的“風景”,寫不一般稿件
6月的太原是熱烈的,6月的文旅記者是忙碌的。6月25日,記者終于見到了本報文旅新聞部主任栗美霞,她正對著電腦屏幕整理新聞素材。
話題從她辦公桌上壓著的《山西邁入全域旅游新時代》清樣稿展開。2017年全省旅游發展大會的現場筆記還攤在一旁,泛黃的紙頁上用紅筆圈著關鍵句:“當時的省長提出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時,臺下的旅行社代表們都在拍照記筆記。”栗美霞翻動著紙頁自信地說:“那時候我就覺得,山西文旅要‘破繭成蝶’了。”
繼《山西邁入全域旅游新時代》刊發之后,栗美霞緊接著就策劃出《全域旅游看山西》系列報道,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這場變革。
在她的《全域旅游看山西》系列報道中,《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右玉模式”》《古韻澤州:開創全域旅游發展新路徑》《詩畫平順:多元融合發展 構建“大旅游”格局》《景城融合:打造黃河文旅板塊“永濟名片”》《全域目的地轉型的“黎城樣本”》等多篇報道的單篇閱讀量突破18萬次,新華網客戶端累計點擊量突破70萬人次,多篇稿件被國家文旅部官網轉載,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這些數字背后,是全域旅游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動注腳。”栗美霞表示,這組系列報道不僅展示了成果,更給各地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如何破解“淡旺季魔咒”?怎樣平衡開發與保護?這些思考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面對新媒體沖擊,栗美霞展現出令人欽佩的學習能力。她帶著部門同事一起學習如何剪輯短視頻?如何把深度報道拆成3分鐘文旅短視頻?如何將全域旅游用直播形式去表達?“有人說傳統媒體過時了,但我總跟年輕人講,流量要追,泥土氣也不能丟。”栗美霞說道。
栗美霞的文件柜里,整齊碼著12本文旅采訪筆記,有的筆記本里還夾著采訪的車票、景區門票。“你看這些,都是山西文旅產業的轉型軌跡,鐫刻著新時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印記。”她向記者介紹說。
翻看著這些采訪筆記,栗美霞頗為感慨:當青磚灰瓦的街巷承載鄉愁記憶,當默默無聞的縣城變身網紅打卡地,全域旅游理念正以潤物無聲之勢重塑三晉大地的文旅格局。
憑借多年深耕旅游業態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栗美霞已然成為眾多景區負責人心中值得信賴的摯友與智囊。
跑文旅新聞口的記者,大家都以為很風光,可以游山玩水,看遍美景,嘗遍美食。對此,栗美霞卻總是笑而不答,因為她深知自己要看的“風景”與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她需要看不一樣的“風景”,才能寫出不一般的專業領域稿件,這更是她的職責所在。
自1997年來到報社,栗美霞先后在總編室、文化產業部、文旅新聞部等部門工作,從事新聞工作近30年,她特別感恩山西經濟日報社這個大家庭,希望《山西經濟日報》能發揮經濟類大報優勢,不斷創新發展、砥礪前行。她也將繼續以經濟視角解碼文旅基因,講好山西故事。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實習記者 劉迎春
2018年
郭強
|在“旁觀”與“親歷”間發現新聞點
6月20日,當記者見到本報陽泉記者站站長郭強時,他正研究著一把紫砂小壺,眼神十分專注。
他對身旁的好友感慨,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惋惜:“世人提起平定,總道‘砂鍋亮晶晶’,可多少人還記得,幾百年前,咱們平定的紫砂也曾名重天下,與宜興分庭抗禮,是響當當的‘南宜興、北平定’啊!”
那聲輕嘆,仿佛揉進了紫砂土里沉積的歲月。
2017年8月,首屆“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產業發展論壇召開之后,郭強帶著從平定砂器的文化基因中探尋平定轉型之路的思索,一頭扎進平定紫砂塵封的歷史脈絡中。
翻閱泛黃的縣志、走訪年邁的老藝人、踏勘荒廢的古窯址……多少個日夜的探尋與思考,最終在2018年5月凝結成《“北平定”能否重振“紫砂夢”》這篇千字文,向世人清晰勾勒出這塊古老土地上紫砂產業重燃星火的最初藍圖,字里行間透著對產業復興的深切期盼。
“歷史開了個不小的玩笑。”郭強聲音不高,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市場變遷、傳承斷裂,幾十年的空白,讓曾與宜興紫砂齊名的‘北平定’,生生錯過了成為‘中國砂都’的黃金機遇。”
隨著他的講述,一段他與平定紫砂難解難分的“情緣”徐徐展開。
為了追尋那失落榮光的證據,他幾乎著了魔——案頭堆積如山的古籍資料、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采訪記錄、電話里反復的求證詢問。好友們見他如此投入,半是調侃半是心疼地說他“中了紫砂的毒”。對此,郭強只是報以憨厚一笑。
《“北平定”能否重振“紫砂夢”》文章一出,迅速得到省工藝美術協會、宜興陶瓷行業協會、宜興紫砂行業協會、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紫砂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的認可,多位宜興紫砂大師成了他的朋友。在陽泉市,當地宣傳部門將此文收入檔案,平定縣有關部門和更多的平定人,因為這篇文章提升了對平定紫砂這個寶貝的認識,也看清了平定紫砂在未來平定轉型發展中的重要性。
“記者,既要做冷靜的旁觀者,更要做深情的經歷者。”在報社工作的這些年,對郭強而言不僅是一段職業經歷,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長,“新聞工作錘煉了我的信息搜集與分析能力——無論是深入訪談,還是實地調研,都讓我學會如何高效獲取信息,并嚴謹地核實其真實性與來源。這種能力不僅讓我在新聞報道中更加游刃有余,也讓我在生活中能夠更理性地判斷和決策。”
正是這份對職業的深刻理解與熱愛,讓郭強始終保持著前行的動力。
在《山西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這一重要時刻,郭強堅定地展望道:“我將繼續守好陣地,扎實踐行‘四力’,發揮黨報優勢,傳播好陽泉聲音,持續擴大《山西經濟日報》在陽泉的影響力,努力把黨的聲音傳遞到每一個人。”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實習記者 宋燁
2019年
翟步庭
|為這個奔涌的時代加油助威
“2019年,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浪潮席卷全國,從年初的新個稅法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到4月的增值稅稅率下調,5月的社保費率降低,再到清理規范收費基金……政策出臺的頻次之高、力度之大、覆蓋面之廣前所未有。”6月25日,山西經濟網主編翟步庭摩挲著采訪筆記和那些被反復標注的數字,眼神中滿是回憶的光彩。
提起6年前采寫的新聞——《減稅降費,為三晉大地帶來活力滿滿》,翟步庭的講述仿佛又將時光拉回到那段一線奔波采訪的忙碌中。
2019年,在新聞人的眼中充滿激情和夢想。政策釋放的巨大能量,讓山西經濟的脈搏愈發強勁。前三季度,全省新增減稅降費近300億元,其中增值稅改革一項就撬動186.66億元減負空間,為我省轉型發展注入“強心劑”。
時任本報品牌策劃中心副主任的翟步庭,既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更是忠實的記錄者。
作為媒體人,翟步庭深知肩上的責任。他明白,要想讓政策“好聲音”傳得更遠,就得用百姓聽得懂的“話”講好政策落地的“山西故事”。
為此,他緊密對接省稅務局,拿到了詳實的數據:增值稅改革減稅186.66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減稅31.81億元,個稅改革惠及百姓59.66億元……這些略顯枯燥的數字,讓翟步庭明白,只有深入實地,才會讓最終的報道有溫度、有靈魂。于是他立馬開啟了一段“數據+故事”的探尋之旅。
在汾酒集團,減稅降費催化出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稅負下降0.52個百分點后,讓企業放手大膽轉型,將資金投向文旅產業。千年酒香飄進沉浸式體驗館,傳統企業煥發出新生機。
走進呂梁山豬養殖基地,其負責人的話樸實無華卻充滿力量:“省下的錢全變成了豬舍里的新希望。”在免稅政策的支持下,該基地上半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這些生動的案例,讓減稅降費不再是抽象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彰顯發展動力的實證。
為了讓報道更出彩,翟步庭創新采用“加減乘”敘事框架。以政府收入的“減法”開篇,延伸到企業效益的“加法”,最后落腳于市場活力的“乘法”,層層遞進,邏輯嚴密。
“我就是想打破傳統,讓專業政策變得通俗易懂。”翟步庭對記者說道。
回顧那段背著采訪包四處奔波的日子,翟步庭感慨萬千:“報社是我新聞理想生根發芽的沃土,在這里,我從初出茅廬、略帶青澀的記者起步,在一次次深夜改稿的疲憊里,在一次次采訪新聞的奔波中,逐漸褪去稚嫩。報社為我搭建了廣闊的舞臺,讓我得以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為這個奔涌的時代加油助威。”
與《山西經濟日報》共同成長的翟步庭,滿懷感恩與深情,他衷心祝愿山西經濟日報社永葆初心,在傳承中創新,在時代浪潮里勇立潮頭,在媒體融合的新征程上乘風破浪,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呂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