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我叫周墨,在城南古玩街開了快二十年的店。這名字是爺爺起的,他說墨要黑得正,研得細,做人也是一樣。
老爺子教了一輩子書,最看不慣那些?;^的人。我剛開始做這行時,他從鄉下拎著一包舊書來看我,見我柜臺上擺著一堆做舊的銅錢,二話沒說,抄起雞毛撣子就抽我手背。
網絡繪圖
那時候的古玩行當,雖說也有坑蒙拐騙,但終究還是講點規矩的。記得2005年我去鄉下收舊家具,在柴房角落發現一對黃花梨圈椅,椅背上還雕著暗八仙。
老鄉當柴火凳用,我給了三千塊錢,他樂得直搓手。后來這對椅子在瀚海拍了十一萬,我分了三成給老鄉,他扛著半扇豬肉來謝我,油蹭在門框上的畫面,現在仍然記憶猶新。
剛開始其實生意還不錯,因為民間有大量的貨源,只要眼力夠,好東西一堆。什么清代官窯、民國洪憲瓷、明清玉器還有銅鏡、銀元、老家具之類的,我都有涉獵,早期還給家人買了一套大房子。
清中期·紫砂硯臺 西泠印社拍賣:32200元
記得15年前,我從蘇州收了一方清代紫砂硯臺,包漿溫潤,是開門的老物件。進貨價兩萬四,我擺在店里最顯眼的位置。老友陳書畫家來看見了,摸了又摸,說這筆筒配他的書房正好。我知道他手頭緊,想了想,兩萬就讓給了他。
他不好意思,非要給我寫幅字抵差價。幾個月后,這方硯臺出現在某場拍賣會上,落槌價三萬多。
陳書畫家后來見了我直搓手,說要補我錢,我擺擺手說不用。買賣是你情我愿的事,你能賺是你的本事。
只要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哪怕是虧錢我也心甘情愿。
仿古青銅器
但另一種人,給再多錢我也不和他來往。有年春天,一個姓吳的販子找到我,神秘兮兮地說有批"好貨"要出手。
我一看,全是做舊的假銅器,連酸咬的痕跡都沒處理干凈。他拍著我肩膀說:"周老板,您在這行德高望重,只要您幫忙牽線,利潤對半分。"
我當場就把人轟了出去,轉身就給幾個相熟的同行打電話,叫他們提防著點。
那時候的同行也實在。嘉德、瀚海這些大拍賣行,我們這些小店主也能去送拍。東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沒那么多彎彎繞。
匡時拍賣預展
有一回我送去一面宋代的銅鏡,拍賣行的老師傅看了直搖頭,說鏡鈕修補過,不能上大拍。雖然可惜,但人家說得在理,我心服口服。
變化是從智能手機普及開始的。先是潘家園擺攤的老孫問我,為啥他外甥女在視頻里晃了晃所謂的"乾隆御用"鼻煙壺,就有人敢出價八千。
后來我發現事情越來越離譜,直播平臺上有人把新仿的粉彩瓶說成宮里流出來的寶貝,彈幕里居然都在刷"老師眼力毒"。
最可笑的是去年,一堆做舊的“高古玉”,被一位老板花了幾百萬買走,我覺得這個世界是不是瘋了?
古玩交流會
在這里我就要吐槽一下那些專家,正是因為很多專家也喪失了道德底線,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加混亂。
然后因為法律的完善,拍賣行為了合法性,也講究“傳承有序”了,我手里那些老的拍品還有渠道上拍。新發現的要么就動用關系,可是這是欠人情的呀。要么就是圈子內部消化,上拍成本很高。
漸漸的,整個行業開始烏煙瘴氣,坑蒙拐騙成了主流,顛倒是非成了“學術”。精品開始往高端圈子靠攏,地攤成了贗品的樂園。
古玩市場
最讓人心寒的是一些同行們的變化。以前這行講究"打眼自認",現在時興"讓別人打眼"。一堆贗品里找不到一件真品,還經常拿“規矩”說事,這是連一點底線都沒有了。
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想起二十年前師父跟我說的話:"這行當啊,玩的是眼力,守的是良心。"現在網上都是"古玩店",可真正懂行的沒幾個。大家都在比誰更會忽悠,誰更敢要價。
這些年,古玩行的亂象像一場持續多年的梅雨,潮濕、黏膩,讓人透不過氣。假貨橫行,專家失格,拍賣行只顧著編故事,藏家們追逐的也不再是老物件的魂,而是轉手就能翻倍的利。
有人勸我改行,說這碗飯早就餿了,可我還是固執地守著這方小店,像守著最后一塊沒被洪水沖走的礁石。
AI繪圖
最近,我隱約感覺到風向在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厭倦那些粗制濫造的"網紅古董",轉而追求真正的老物件。上個月,一個大學生在我這兒買走了幾枚宋代銅錢,不是為了倒賣,而是真心喜歡那上面的歲月痕跡。
前幾天,拍賣行突然打電話來,說愿意收我那件明代青花罐,當然還是要提供來源證明:他們終于開始認真了。
這行當亂了這么多年,終歸要回到正軌?,F在的堅守雖然艱難,但只要能熬過這場寒冬,春天總會來的。不死,就是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