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通報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截至通報發布當日,順德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均為輕癥病例。
基孔肯雅熱有哪些臨床癥狀?傳播機制是什么?此類傳染病為何高發?解放日報·上觀記者就此采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王新宇副主任醫師解答。
以發熱、皮疹和中小關節疼痛為主要癥狀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臨床癥狀表現為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都是蚊媒傳染病,且發病癥狀較為類似,很難完全區分開。但是,專家介紹,基孔肯雅熱最明顯的臨床表現是雙側、對稱性的中小關節疼痛,如腕關節、指關節疼痛。而且,現在只要抽血做抗原抗體或者核酸檢查就能區分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和寨卡。
專家建議一旦出現類似癥狀,盡快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且要避免被蚊蟲叮咬,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同時,他也提醒非疫情流行地區的人們注意分辨流感和蚊媒傳染病,前者可能讓人感到全身肌肉酸痛,但通常不會有皮疹。
基孔肯雅熱的多數患者為輕癥,極少出現重癥或致命病例。在治療方面,該病沒有特效藥,而是對癥處理發燒和皮疹,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但是,專家補充,它可能伴有后遺癥,關節疼痛持續半年甚至更久,甚至需要使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止痛藥物緩解癥狀。
全球氣候變暖時代需“全民防蚊”
在此之前,我國云南省也曾出現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但是規模不大。專家提及,目前全球熱帶、亞熱帶等地區都容易爆發類似疫情,而且地區規模呈擴大趨勢。
為什么現在蚊媒傳染病越來越多發?專家解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多地區出現高溫天氣,為伊蚊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病毒在蚊蟲體內復制到一定量后,蚊蟲才能通過叮咬人傳播病毒。這個病毒在蚊蟲體內復制的過程隨著氣溫的升高會變快,所以病毒傳播效率也變高了。”王新宇說。因此,一旦本地的蚊蟲開始傳播病毒,疫情爆發風險就加劇了。
一直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因其夏季氣候濕熱,是蚊媒傳染病的高發地區。而現在,隨著高溫持續時間變長,6月到10月都是蚊蟲頻繁活動的疫情高發期。目前,國內沒有預防基孔肯雅熱的疫苗,國際上相關疫苗上市時間不久,具體效果尚無定論。
鑒于此,專家建議個人做好防蚊措施,雨后及時清理家中積水區域,比如陽臺上的花盆,容易變成蚊蟲產卵的地方;出門穿衣減少皮膚暴露區域,涂抹驅蚊液;在家中使用紗窗、蚊帳、蚊香等驅蚊措施。專家還提醒物業做好小區內河道、湖泊等公共區域的積水管理。在社會層面上,專家說,專業的防控機構會監測各個地區的蚊蟲密度和分布情況,提前做好防蚊控蚊工作。
“但是,伊蚊在城市非常活躍,防控可能存在漏洞,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身邊做起。”專家說,雖然上海不是典型的蚊媒傳染病高發地區,但是廣大市民仍要警惕潛在風險,做到“全民防控”,才能有效避免疫情發生。
原標題:《高燒退后關節痛半年?比登革熱更磨人的蚊媒病,專家:防蚊做好這幾點是關鍵》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見習記者 李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