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1:一輛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行駛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街道上。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2:中國品牌電動公交車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冬日的嚴寒環境中平穩運行。
本報記者 趙覺珵 張 雪
編者的話: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本月發布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迅速,達到106萬輛,同比增長75.2%。當下,為尋找更多增長空間,“走出去”愈發成為很多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共同選擇。作為中國重要的汽車出口市場,中亞各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中國開展了廣泛合作,密切的雙邊關系、聯通的基礎設施以及當地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讓這片擁有8000萬人口的市場吸引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從單純出口轉向深耕本地,將中亞地區視為海外布局的重要一環。
在“世界第二冷首都”,中國新能源汽車隨處可見
“MEGA絲路”是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去該國出差時造訪了這座商場。走進大門,迎面便是一輛正在展出的白色新能源汽車——來自比亞迪的宋Plus,是這家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在這個中亞國家的主打車型之一。
“它很帥,是不是?”看到記者舉著手機圍繞這臺展車拍照,旁邊的年輕保安湊上來主動分享起自己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評價。“比亞迪、長安……這些品牌在哈薩克斯坦都很有名,我不少朋友都選擇購買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中國在這一領域全球領先。”
《環球時報》記者在阿斯塔納采訪時發現,即使在這座被稱為“世界第二冷首都”的城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依然隨處可見:往來穿梭的公交車由宇通客車制造,大型汽車銷售中心外掛著比亞迪、吉利、長安的巨大招牌,時不時還能在路邊發現“原裝進口”的問界、理想等品牌的新車型。
據美國《外交學人》雜志網站報道,2024年,哈薩克斯坦的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長36倍。另據新疆霍爾果斯發布的數據,今年截至6月25日,從該口岸出境的商品車達5.6萬輛,同比增長21.6%。
比亞迪歐洲汽車銷售事業部中亞地區總經理曹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比亞迪持續加速拓展中亞電動汽車市場,目前已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建立了覆蓋各大城市的銷售和服務網絡,累計銷量突破3萬輛。
除乘用車外,中國的新能源客車也看好中亞市場的前景。2019年底,100輛宇通E12純電動客車順利抵達哈薩克斯坦,投運至阿斯塔納的核心公交線路,這是哈薩克斯坦首次大批量采購純電動客車。宇通客車哈薩克斯坦國家公司經理苗原向記者介紹稱,宇通在中亞五國累計客車銷量突破1萬輛,其中新能源車輛近800輛。
曹爽表示,中亞地區展現出強勁且具變革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首先,政府層面高度重視綠色出行和可持續發展,綠色工業化戰略和投資友好政策為新能源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其次,中亞人口結構年輕,消費者對智能化、環保、高性價比產品的接受度持續提升,市場認知快速成長。此外,中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具備輻射更廣泛區域的戰略價值。隨著本地制造、供應鏈和技術服務體系的逐步建立,中亞有望成為新能源產業鏈的重要增長極。
正如曹爽提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成為多個中亞國家推動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抓手,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已經頒布政策,減免電動汽車消費稅、關稅與汽車登記稅。2025年2月,烏茲別克斯坦宣布計劃到2030年將綠色能源占比提升至50%以上,并將新能源公交納入減碳核心措施。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設定了目標,計劃在9月1日前,將所有出租車更新為新能源汽車。
針對當地實際需求制造與銷售
在中亞各國中,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被視為兩個最為關鍵的市場——前者擁有地區最多的人口,后者則是最大經濟體。為擴展這兩個國家的市場并對整個地區形成輻射效應,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企業開始投資中亞,從單純的產品出口向技術和全產業鏈出口轉型。
2024年6月,比亞迪烏茲別克斯坦工廠正式量產,目前該工廠累計生產超過1萬輛新能源汽車。曹爽告訴記者,比亞迪攜手本地供應商,已實現17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工廠目前擁有約1500名烏籍員工,并建立系統化的培訓機制,幫助員工掌握新能源汽車裝配、調試、檢測等關鍵技能,致力于為當地培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專業人才。
宇通客車也與哈薩克斯坦合作伙伴在卡拉干達州共同建設了QazTehna工廠,每年可生產2000輛宇通客車。目前工廠擁有焊接、涂裝、總裝、檢測等完整工序鏈,可獨立組裝客車、礦用車及環衛車輛。
苗原說,選擇在哈薩克斯坦合作建廠,確實有多方面考慮:這里政策友好、交通便利,同時也是一個天然的“極寒試驗場”,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也非常有利于新能源產品在嚴苛環境下打磨性能。
借助中國企業的資金、技術、經驗,實現本國汽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也是多個中亞國家的愿望。哈薩克斯坦總統戰略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與中亞的投資合作逐漸轉向汽車制造、機械工程等高附加值加工業領域。其中,電動汽車和電力設備制造以及可再生能源所需關鍵部件的生產等綠色技術受到高度關注。”
2019年,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與江淮汽車共同投資哈薩克斯坦汽車生產組裝企業阿魯爾集團,這是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首個汽車工業領域合作項目。2024年,阿魯爾集團的汽車年產量超過9萬輛,占到整個哈薩克斯坦汽車產量的60%以上,并且實現了在該國生產純電動汽車。
除了投資建廠,針對與中國國內迥異的使用場景和環境,中國企業也在針對當地實際需求進行制造與銷售。2023年,宇通向阿斯塔納交付了20輛18米長的純電動客車,這是哈薩克斯坦目前引入最長的公交車。這批車輛續航里程約400公里,單次可運載150名乘客,滿足首都公交干線大客運量的運營需求。四車門定制設計,顯著提升了高峰時段的上下車效率。
苗原介紹稱,中亞地區的氣候相對極端,包括極寒、高溫、多塵等,確實對新能源車輛提出了較高要求。宇通向當地交付的車輛對車身和電池艙做了相應的保暖設計,并加裝了獨立水暖系統,全方位應對哈薩克斯坦冬季的極寒天氣。
苗原表示,“走出去”不是一時之功,更不是靠價格競爭,而是靠長期積累的產品力、服務力和適應力。要沉下心來做研發、做質量、做本地化,把客戶的真實需求當作創新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在海外市場扎下根、站穩腳、走得遠。
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潛力較大
居住在阿拉木圖的哈薩克斯坦小伙魯斯蘭去年購買了一輛比亞迪的電動汽車。他表示:“各方面都不錯,開起來比油車省錢很多。冬天我也開它,續航足夠常使用,而且啟動后不用像燃油車一樣等待發動機預熱,很快就有暖風,這點很好。”
我日
雖然中國電動汽車的優點讓魯斯蘭贊不絕口,但他也提出了一些仍待加強的地方,比如充電樁分布較少,當地的汽車修理廠缺少維修電動汽車的經驗和設備等。這些均需要當地政府、企業以及中國新能源車企共同努力。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哈薩克斯坦已將發展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設備納入《國家工業創新發展戰略2025》,并且預計到2030年布局8000個充電站,為電動汽車發展打造必要的基礎設施。
據林伯強介紹,當前哈薩克斯坦的充電基礎設施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兩地,發展建設潛力較大。建議中國電動汽車服務企業提高對中亞市場的關注,與各方積極開展充電基礎設施領域合作。
曹爽表示,已經注意到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正在加速布局城市與高速公路沿線的充電網絡,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體驗,也為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推廣創造了良好條件。此外,中國與中亞國家跨境物流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持續優化,也顯著降低了整車和零部件的運輸與通關成本,加快了供應鏈本地化和產品交付的進程。
在陣陣“東風”下,中國與中亞國家圍繞電動車產業鏈開展深度合作的潛力愈發顯著。哈通社稱,根據2024年全球市場數據,電動汽車已占汽車總銷量的22%。盡管哈薩克斯坦尚未進入全球電動汽車普及率排名前列,但增長勢頭已逐步顯現,預示著該領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而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發布的預測數據,未來3到5年,作為中亞領先的汽車制造國,烏茲別克斯坦的混動和電動汽車銷量將出現快速增長,“我們正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玩家掀起市場浪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