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人民軍越過了“三八線”,評判這一行動是解放還是侵略南朝鮮,需要從跨度更大的朝鮮半島歷史來分析。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布魯斯·卡明斯,是朝鮮戰爭研究中修正學派的重要代表,他提供了很好的觀點和歷史資料。在此,結合起來做一分析。
一、“三八線”的前世今生。
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提出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沖突而未能實現。
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劃分的分界線是日本。 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日軍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日軍為日本大本營所屬。這一劃分客觀上為盟軍作戰任務區分提供了依據,前蘇聯在中國東北和北朝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南朝鮮和日本列島與大本營直接指揮的日軍作戰。
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軍事首腦曾同意,在前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后,應當在朝鮮半島整個地區就美蘇兩國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范圍劃一條界線。其目的顯然在于避免在戰爭中發生誤會。至于在地面上的作戰或占領區域問題,則根本就沒有進行討論。
波茨坦會議“三巨頭”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對日宣戰。9日,蘇軍向滿洲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關且發展很快。日本于8月10日已決定投降。當時,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里以外的沖繩島。
蘇軍進入東北對關東軍作戰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蘇雙方分別接受日軍投降和占領朝鮮的具體分界線問題。1945年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問題。陸軍助理部長麥克洛伊請迪安·臘斯克上校和查爾斯·博尼斯蒂爾上校搞出了“一條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分界線。于是,就在這樣一次會議上,“三八線”由兩位美國上校匆匆忙忙地提了出來。日后,據臘斯克講,他們選擇北緯38度線,是因為可以把人口高度集中的朝鮮首都漢城放在美國占領區內。
8月14日,杜魯門批準了以“三八線”劃界接受日軍投降的方案。次日,向斯大林通報了“總命令第一號”,其內容之一即是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確定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8月16日,斯大林向美國作了妥協,復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命令的內容”,對于有關朝鮮分界線的問題也沒有提出異議。9月2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后,發布了“總命令第一號”。
麥克阿瑟發“總命令一號”
于是,“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受降和實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便被明確地規定下來。受降命令傳到戰地時,分兵進擊的蘇軍已經越過“三八線”,正沿著公路向漢城前進。但一接到命令,蘇軍就迅速撤回到“三八線”以北。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軍隊——第7步兵師才在仁川登陸,對朝鮮“三八線”以南地區實施軍事占領。
日本關東軍向蘇軍投降
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其本身并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叭司€”不過是前蘇聯和美國劃定的一條受降和軍事占領分界線,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
二、北朝鮮越過“三八線”是一場內戰
從某種意義上講,朝鮮戰爭開端于1931年至1932年,孕育朝鮮戰爭雙方的社會和政治力量可以上訴到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及滿洲的時期。如果拉長歷史,就可以看出,朝鮮戰爭在一開始和美國內戰沒有什么區別。
1932年4月25日,北朝鮮的金日成在安圖縣創建了朝鮮人民第一支革命武裝——抗日游擊隊。到1934年3月,金日成進一步把各地的游擊隊聯合起來,組成朝鮮人民革命軍。聯合后,革命軍游擊隊時常越過鴨綠江、圖們江襲擊朝鮮境內的日本統治機構。日本殖民當局曾抽調大批部隊進行“討伐”,但革命軍游擊隊堅持同敵人斗爭長達15年之久,直至日本投降。
彭德懷和金日成
而在南朝鮮,美軍進駐漢城不到一星期,美第24軍軍事情報處長塞西爾·尼斯特上校找到了“數百位保守派”,這些人大多數曾經與日本帝國主義合作過,許多人日后成了影響南朝鮮政治的重要人物。9月19日,美軍在原日本總督府的基礎上成立了“在朝鮮美陸軍司令部軍政廳”,在之后三年之久的時間內,不僅一再對待朝鮮南方猶如敵人領土,還數度宣布它就是敵人領土(尤其是東南部幾個道),美軍介入半島政治的程度已超越了對其他國家戰后政府的種種干預。
美國人扶持的“極右派人士”,主要通過日本人成立的、一向“殘酷無情的鎮壓社會騷亂的國家警察廳,控制了美國占領區公開的政治結構”,南方政府的官僚結構“實質上仍是舊日本體制”,內政部對“人民生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最高程度的控制”。由此,美國軍政府成了日本總督府的延續。美國的倒行逆施使得朝鮮人民的反美情緒不斷高漲。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戰略情報處相中了在美國流亡三十年的李承晚,在國務院的反對聲中,在1945年10月中旬,李承晚由麥克阿瑟專機“巴丹號”送到漢城。
麥克阿瑟與李承晚
這樣,來自相互沖突的兩種社會制度之下的朝鮮人,將為朝鮮的未來而戰。朝鮮是日本侵略的受害國,戰時及戰后法對“和平”地占領受害地區和“敵意”地占領敵人地區作了區分,差別在于前者不得干預占領區內部的事務。1945年12月,美蘇外長會議取得協議,對朝鮮實行為期5年的雙邊“托管”,但是兩國駐朝鮮的司令部的行動使協議無法付諸實行。到了1946年初,朝鮮半島實質上已經分裂,兩個政府、兩個領導人(金日成和李承晚)在1948年分別創建了南、北兩個朝鮮。
從法理上看,“三八線”不是分隔伊拉克和科威特,或者德國和波蘭的國際疆界線,北朝鮮人民軍跨過的是只有五年歷史的“三八線”。北朝鮮人進攻南朝鮮,它和希特勒入侵波蘭、日本突襲珍珠港或者薩達姆·侯賽因攻打科威特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
說“朝鮮人侵略韓國”所暗示的反邏輯,有違一般常識,也使得美國的官方立場自相矛盾。如果美國針對北朝鮮的“侵略”所做出的反應是正確的,因為杜魯門把問題提到聯合國這個全世界決策的合法機關去討論,因此,合乎全球正義。然而,為了把美軍進入北朝鮮的行動合理化,美國派駐聯合國的代表說“三八線”是“一條想象的界限”。如果“三八線”是國際疆界線,為什么北朝鮮跨過“三八線”算作侵略,而美國人做同樣的事時,它就成了想象的界線呢?
美軍越過“三八線”
10月7日,美軍跨過“三八線”?!奥摵蠂姟彼玖铥溈税⑸谕惶旄嬖V美國陸軍部,“我們軍事作戰的戰場只受軍事需求及朝鮮的國際疆界之限制。因此,所謂的‘三八線’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p>
正如英國外交官理查德·斯托克斯1950年12月指出的那樣:美國內戰期間,美國人絕對不會容忍在南軍和北軍之間設立一條想象的界限;如果英國代表南方出頭,以武力干預美國內戰,他們會有什么反應,這是不言而喻的。1950年6月25日的朝鮮戰爭與美國內戰太相似了,因為在美國,沖突不只是兩群美國人之間相爭,而是兩種相互沖突的經濟制度之爭,今天的朝鮮也是如此。
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人在越戰中敗象已現,即便是反共學者亞當·烏拉姆(他在1990年代稱朝鮮戰爭是“斯大林的戰爭”)也反省說,北朝鮮跨越“三八線”的進攻,與毛澤東的部隊渡過長江,進入華南并無不同。我們也可以說,河內的正規軍1975年沖出中部高原,進入南越也是一樣。中國和越南的內戰都以地面部隊的推進而結束——朝鮮半島也是如此。
三、所謂的北朝鮮挑起戰爭是美國的教條
按照美國人的教條,朝鮮戰爭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在1950年發動、于1953年結束的(根據黨派立場,它可以是勝利、僵局或戰?。馉?,然后它就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我們需要知道的只是開端:甲方——金日成在斯大林協助下,于6月25日按下按鈕,戰爭就此展開;我們成功地遏制了他,收復了韓國——乙方。Over。
朝鮮半島上空的美軍戰機
美國人把朝鮮戰爭局限在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這段時間內。這樣的解釋,把以前發生的一切都歸入前歷史,6月25日是原罪,后來發生的一切都由此引起。雖然它也試圖劃分美國積極介入的時期,比如1950年6月之前是李承晚對抗受斯大林和/或毛澤東支持或控制的金日成;1953年7月之后,是李承晚對抗同一批人,他的新生共和國一直受到威脅,這個解釋把注意力聚焦在是誰挑起戰爭這個問題上,預設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可為其他所有問題提供答案,這樣的強調遮掩了此前和此后發生的一切。美國人所強調的“誰挑起戰爭”,實質上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立場的表達。
但是,朝鮮戰爭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來看都是一場內戰,只有這個概念可說明為什么南朝鮮在1950年6月之前就已經死了10萬人,以及為什么沖突會延續到今天。盡管有個假設認為,當前蘇聯于1991年解體之后,莫斯科在平壤的“傀儡”一定也會崩潰,但北朝鮮并未像東歐國家那樣發生劇變。
停戰談判
南北朝鮮的軍事沖突是沿著“三八線”展開的,我們可以將涉及“三八線”的軍事行動作為一條主線來貫穿于朝鮮戰爭的全過程: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引起美國全面卷入戰爭;“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擊又迫使中國出兵朝鮮;中國人民志愿軍因未接受?;饏f議而打過“三八”線,被聯合國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麥克阿瑟也因再次主張越過“三八線”等戰爭叫囂,被杜魯門總統罷免;停戰談判是沿“三八線”的?;鸲_始的;最后,戰爭的結局仍大體以“三八線”作為南北朝鮮的分界線。這場戰爭什么問題也沒有解決,只是恢復了原先的狀況,終點即是起點。但1953年7月朝鮮戰爭停戰后,美國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三八線”標志
朝鮮戰爭對美國有極大的難以控制的影響,使美國轉型為與以前截然不同的國家。北朝鮮的南進替杜魯門政府解決了許多重大問題,它使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文件終于獲得通過,國會也同意把美國國防預算增加到原來的4倍。因此,是朝鮮戰爭而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需求,催生美國龐大的駐外軍事基地體系和國內為此服務的軍事——工業復合體,并由此界定了美國此后的全球力量。
而在太平洋地區起決定作用的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8號文件。美國要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不敢想象的事,準備以軍事干預對付東亞的反殖民運動——先是朝鮮,其次是越南,這兩場戰爭都是以中國革命為最大的背景。
參考書:《朝鮮戰爭——一段你耳熟能詳,卻遠未了解的歷史》 布魯斯·卡明斯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