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全球經濟低迷、地緣政治緊張之際,中美兩國卻罕見同步釋放緩和信號。
特朗普多次表示“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中國高層也強調“中美并非必然走向沖突”。
本應帶來轉機,然而日本卻突然發布《防務白皮書》,質疑和平前景,渲染臺海風險,并暗示中國將通過“灰色戰爭”對臺海實施封鎖。
當中美都在放緩節奏時,日本卻主動挑起事端,為何急于激化矛盾?它究竟在打什么主意?
中美同步降溫
當前的中美關系表面看似緩和,實則是雙方經歷多輪博弈后,意識到對抗代價過高,決定放慢節奏,尋求戰略緩沖期。
從中國的角度看,這種緩和并不意味著讓步。
劉建超明確指出“中美并非必有一戰”,這既是釋放善意,也是一種冷靜的戰略判斷。
中國清楚,維持和平有利于國內發展,也能為國際空間爭取更多主動權。
但這絕不代表在臺海問題上退縮。
大陸始終堅持統一目標,態度堅定而清晰。這一點,在解放軍持續加強的臺海常態化巡航中得到充分體現。
所謂“和平努力”,從來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自信表達。
至于特朗普政府,情況則更為復雜。
美國的“硬實力”已難以支撐其全球野心。
F-47六代機項目進展緩慢,軍費短缺影響海空軍裝備更新。
航母編隊部署吃緊,造艦計劃滯后,這些都使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前沿存在面臨挑戰。
國內經濟問題同樣棘手。
特朗普曾以“再工業化”口號贏得選民支持,但現實是制造業依舊依賴海外,芯片、稀土等關鍵資源對華依賴不降反升。
他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并未壓垮中國,反而導致美國陷入貿易孤立,引發盟友不滿。
歐洲國家也開始對美國的單邊行為表示抗議。
因此,此刻對華釋放緩和信號,實質是走投無路下的策略調整。
若能與中方達成稀土或貿易補充協議,不僅可緩解企業壓力,還能作為政績推動選情。
這不是示弱,而是戰略上的換擋與蓄勢。
日本防務白皮書制造緊張
正當中美逐步釋放“止戰”信號之時,日本高調推出2025年版《防務白皮書》,內容強硬程度令人咋舌,仿佛大戰即將爆發。
核心觀點十分鮮明:中美競爭不可逆轉,臺海沖突隨時可能爆發,中國正通過“海警力量”推進“灰色統一戰略”,封鎖臺海只是時間問題。
這份文件的真實意圖并不難察覺。
它并非提醒世界警惕戰爭,而是試圖在日本內部制造安全危機感,為突破和平憲法、擴大軍事開支尋找依據。
二戰以來,日本受制于和平憲法,無法發展進攻性武力。
但近十年來,尤其在中美博弈加劇背景下,日本逐步實現“松綁”: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增加軍費預算、獲得打擊敵方基地能力,再到如今渲染“海警灰色戰爭”。
東京一步步將自己從“和平國家”轉變為“地區安全參與者”,并構建具備實質性威懾力的武裝體系。
而這本白皮書的“算計”更在于,它不僅是對內宣傳“安全焦慮”,更是有意施壓美國。
日本深知,沒有美國的安全承諾與軍事支持,僅靠自衛隊難以維持區域影響力。
因此它必須借助中美矛盾制造外部威脅,促使美軍強化西太部署,甚至希望美軍承擔未來臺海沖突的“第一波火力”。
如此一來,日本便可實現雙重目標:既增強自身防御能力,又最大限度避免成為首當其沖的犧牲品。
只需在后方“協助”,將一線壓力轉移給美軍,既能向國內交代,又能保障國家安全,可謂一舉兩得。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盡管日本防務白皮書措辭激烈、姿態強硬,但其戰略構想正被現實逐步瓦解。
實際上,特朗普政府根本無力顧及日本的“安全焦慮”。
在俄烏問題上,他揚言“普京若不停火就加稅100%”,但俄方未予理會,歐美對此冷眼旁觀。
美俄貿易幾近凍結,所謂的關稅威脅淪為虛張聲勢,不僅未能挽回顏面,反而損害了信譽。
特朗普在國內的選情也極為嚴峻。
產業振興計劃推進遲緩,核心選民信心動搖,通脹壓力持續,迫使他優先集中資源穩住國內局勢。
至于增兵西太、介入臺海沖突等議題,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現。
日本竭力推銷的“臺海戰爭論”,并未打動美國國防部,也無法促使白宮投入實際資源。
目前五角大樓的重點仍是提升戰略威懾力、維持大國競爭格局,臺海是否爆發沖突,取決于中美之間的底線博弈,而非日本的渲染。
與此同時,北京早已洞悉日本的意圖。
中國外交系統表面上克制,但軍事行動頻繁升級,包括臺海巡航、戰區演習、島鏈外壓等手段不斷加碼,既是對美方的警告,也是對日方的明確回應。
在中國的戰略判斷中,真正需要關注的不是當前跳腳的日本,而是未來一旦美國擺脫俄烏僵局、經濟復蘇后是否會重新聚焦西太。
這也是解放軍持續保持高強度戰備狀態的根本原因。
此時的日本,就像一個試圖將“假設”變為“現實”的編劇,大聲疾呼“敵人來了”,卻發現觀眾并不買賬,甚至開始質疑其動機。
特朗普釋放和平信號的背后,則是多重內外壓力交織的現實困境。
而日本此刻跳出來“大喊危機”,實質是借中美局勢為自己擴軍尋找正當性。
表面看憂心忡忡,實則居心叵測。
它一邊渲染臺海戰火迫近,一邊企圖將美國拖入沖突前線,自己躲在幕后。
這種盤算精明至極,但也令人警惕。
然而現實不會為投機者開路。
特朗普自身焦頭爛額,美軍難以響應,日本的劇本終將落空。
結語
中美經過多輪激烈博弈后,選擇暫時放緩對抗節奏,這不是退讓,而是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
中國展現出的善意背后,是強大的軍事與戰略底氣。
如果東京執意將安全政策建立在煽動沖突的基礎上,它最終可能不會成為臺海的“操盤手”,而是最先被卷入混亂的“試驗場”。
和平從來不是軟弱者的幻想,而是強者自信的選擇。
這一點,日本或許最該向中國學習。
參考資料:
俄烏和談設限50天,談不成就加稅!特朗普威脅將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
2025-07-15 11:02·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