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最近幾天,曾經的“布衣首富”宗慶后的道德形象面臨垮塌,可以說是十年來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一次塌房事件。
為什么我用十年這個準確的數字?
一、中國新媒體十年變遷背后的造神機制
因為微信在2013年之后活躍用戶慢慢超過微博,且在2013年,以知名網絡人士薛蠻子嫖娼被拘留為標志,微博大V被嚴厲整治,開啟向微信平臺群體轉移的通道,并在2015年的除夕春節晚會上,微信“搖一搖”搶紅包活動一舉走紅,微信影響力大爆發。
就是說,正是在十年前,中國社會從微博時代進入微信時代,從大眾傳播時代進入社交時代。在此之后不久,隨著今日頭條的崛起,又進入算法時代。社交圈層化疊加算法機制,開始全面影響中國傳播格局和心理認知格局,信息繭房現象出現了。這個新媒體的變遷現象,對中國社會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不研究新媒體和社會變遷,對此是毫無察覺的。
從此,中國社會全面進入了流量時代。流量開始主導并統一了社會傳播指標,乃至成功指標,正式成為社會通用的社交貨幣。十億網民整體上網,脫實就虛,網民群體對于社會的感知幾乎全部來自于網絡,網絡認知成為全部認知。
操縱網絡流量就此成為可行手法,只要影響群體認知,就能操縱他們的情感情緒,從而使得聲譽形象的好壞,和其內在本質脫鉤,而和傳播和流量緊密掛鉤。只要采取一定的流量手法,就能在網絡空間開展造神運動,制造一個新偶像,或者通過“陰謀論”,毀掉一個老對手。這為流量人物的出現打下了傳播認知基礎,也為名人各種塌房埋下了網絡心理的伏筆。
所以在十年后的今天,回望新媒體的發展,會發現宗慶后的形象,在去世時候走上神壇,并在一年多后的今天又被拉下神壇,是和背后的網絡流量和網民群體高度相關的。中國新媒體的變化過程,就是一部中國社會的變遷史。
二、宗慶后和李嘉誠形象“塌房”的重要區別
這十年中間,非常多的文體明星遭遇了塌房事件,比如吸毒、關系混亂等,包括和娃哈哈關系密切的王力宏因為妻子揭發而形象塌房,這和他們的完美公眾形象大相徑庭,讓人們大跌眼鏡。
但是為什么說他們不是重要的塌房事件?因為很多明星不過是資本制造的網紅,人設完美但是脫離人性,和個性沖突強烈,蘊含著形象坍塌的內在邏輯,而且他們流行一段時間之后會自然退出舞臺,人們在心理上知道他們不會一直流行。他們無論是形象反轉還是塌房,人們至多引起情緒的波動,不久就會有新的網紅出現并填補情感的空白。
但是宗慶后不一樣,他一直是作為著名的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出現的,官方給了他崇高的榮譽,民眾和輿論對他也非常認可,是社會的中堅人物,影響了方方面面,可以說,他本身構成了社會機制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塌房,如同現實社會存在很久的一座地標建筑轟然倒塌,對于社會的沖擊波是非常巨大的。
在形象塌房影響巨大這方面,李嘉誠可以一起討論。李嘉誠從“香港之子”“華人首富”,到后來形象走低,再到今天由于出售敏感的國際港口爭議,淪為網民心目中的負面形象。這個也可以說是形象塌房。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李嘉誠形象變化的拋物線,從高光、走低,到今天跌倒低點,是伴隨著中國網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情緒高漲而逐步發生的,具有顯著的時代性和政治性。但是政治更多服務于當下利益,更多表現為短暫的歷史現象。這意味著,李嘉誠的形象依然有回歸的可能性。這是因為,李嘉誠作為名人,其真正的立身之本是商業嗅覺和商業成功,這方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露真正價值。
宗慶后和李嘉誠的形象塌房,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李嘉誠處于香港,其個人情感問題、國籍問題,無論如何,境內外網民都比較寬容,影響其形象更多的是政治立場問題,道德問題影響因素并不顯著。但是宗慶后不一樣,他作為大陸名人,其道德水準、愛國問題、民族立場、國籍問題,會在更高的層面影響他的聲譽形象。也因此,當宗慶后因為家庭子女問題、子女的國籍問題等方面出現了道德問題、國籍問題的時候,就會極大地冒犯網民情感,從而會導致真正的塌房。
但是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出的看法是,即便宗慶后在道德方面、公共價值觀方面出了問題,但是不影響我們從企業家角度認可他,給出積極理性的評價。
三、大小姐冷看宗慶后被簇擁著推向神壇
宗慶后朝夕生活的杭州的西湖邊雷峰塔在1924年倒掉,當年被魯迅認為是件好事。
我的看法是,宗慶后形象在今天出現一個“坍塌”,對于中國社會也是個好事,而且是個值得好好研究的好事。
因為這是一個現實的活生生的案例,來警示中國社會和網民群體,將一個凡胎肉體強行推上神壇做神仙、將一個復雜的個體強行套上單面面具做偶像,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情。
也證明了一個道理,一旦群體一廂情愿地將自己的崇高理想投射于個體,希望個體做個紅彤彤的蠟燭發光發熱,或者做個皎潔月亮反射理想光芒的時候,不光會害了個體,而且早晚會塌房,從而導致一個系統性的危機。
當下的中國社會,如果要繼續進步,那就需要更多倡導理性思考的能力,擺脫網絡流量的裹挾,強化個體的獨立學習思考能力,學會從群體情緒和反智主義的迷思中辨明方向。宗慶后的形象案例,正好是個鮮活的認知課。越來越多的網民有所醒悟,并且開始反思,這是個難得的機遇。
我們今天來回顧一下宗慶后“封神”的過程,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敢說誰是始作俑者,但是從頭到尾知根知底、洞察一切的,或許只有大小姐。她看著父親從一個腳踏實地的企業家,在死后備極哀榮,突然被群體拋向空中,捧上神壇,成為“商界圣人”“道德完人”。在網民群體狂歡的時候,或許只有她一個冷眼旁觀;在今天網民又將宗慶后拉下神壇,形象跌倒低點的時候,或許只有她知道,早晚會有這么一天。
很顯然,宗慶后還是那個宗慶后,他的企業都還在,個體成敗得失自有客觀評價,但是他的外在的形象,從榮譽到毀譽,從頭到尾都是網民群體在造神,推動口碑流傳;在私生子出現之后,網民群體又瞬間將其拉下神壇,群體開展弒神運動,并斥其為虛偽。這一切,宗慶后都是被動地被利用,網民群體都是主動地造神。
塌房的根源在于,個體和群體的意愿沖突。宗慶后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其個體的情感邏輯的,他曾經的一切都是他自己作為企業家和個體的正常選擇。人性常常并無好壞之分,人性更多是自私自利的。只有人性、社會和制度達到相對平衡的時候,才會激發個體最大的正能量,社會因此受惠。如果我們不承認這一點,還會繼續犯錯。宗慶后有個龐大的財富帝國,他希望有更多子女繼承,或許正是其自私人性的表現。
但是反觀狂熱的群體,不正常的是我們社會和網民群體,是我們自己通過幻想將他們想象成我們需要的樣子,并將其打造成符合我們理想的完美形象,結果到今天塌房了,反倒怪宗慶后虛偽。
宗慶后一直都是真實的宗慶后,是我們的理想和情懷欺騙了我們自己。
四、為什么說名人被網民群體喜愛,是個危險的征兆?
由此給中國社會一個重大的警示和啟示是,當個體受到網民群體高度歡迎、歌功頌德的時候,或許就是危險的時候。簡而言之,受到網民群體的高度喜愛,本就是名人塌房的征兆。
這背后的社會原理是什么?
網民群體對于名人個體的喜愛,其危險性相當于名人“秀恩愛,死得快”,因為感情從私密性走到公共性,一旦出于展示之需,就脫離了主體之需,而成為迎合公眾之需的公共產品,那么其他人會圍觀、指指點點,小問題會放大,個體情感會摻進沙子,總有一天會出現裂痕。
同理,名人無論因為什么原因被大眾矚目,但是在本性上,他的人性的基本出發點是自私自利的,也是有很多私密需求的。但是作為名人,其公眾人物的定位,又要求他必須要隨時站在鎂光燈下,接受公眾的挑剔和指指點點,為此他必須很好的保護自己,將隱私深深埋藏,并包裝自己以迎合大眾的公共性、道德性的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我們的社會對于名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讓其按照傳統宣傳的“高大全”的模式來生產生活,那無異于將其放在火上烤,名人塌房,就具有必然性。所以馬斯克在美國作為名人,反轉、塌房的危險就小得多,因為他們社會并未提出過高的道德要求。
如果出現網民群體對于名人表達高度喜愛的時候,那往往是出于以下原因:
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和傳統宣傳,有將名人越捧越高、捧到“高大上”脫離人性和常識程度的傾向,這深刻塑造了網民的心理,會從“高大上”的高度來要求名人,提出與其財富和名氣相匹配的道德要求,這恰恰是脫離常識、背離人性的;
網民一旦上網成為網民群體,就會出現一個群體情緒的現象,群體情緒更容易受到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感召,爆發狂熱和激情,群體輿論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再加上信息繭房的爆破強化效應,容易走向一個情緒化、非理性的情感極端。他們會根據需要和好惡標準,尋找群體和階層的代言人,強加給他們各種道德標準和民族主義標準,至于代言人個人情感和人性,完全被忽視。這正如刀郎等人,一旦個人生活出現一點點的瑕疵,都可能被反噬。司馬南因為一些言行和自己標榜的愛國主義有所偏差,已經成為犧牲品;
當網民群體熱烈喜愛某個名人的時候,必然是從名人那里獲得了高度的情感安撫和情緒價值。但是這種群體的情緒價值,通過生活常識和社會規律,是很難提供的,必須要通過某種網絡流量,挑起他們內心的狂熱,營造某種儀式狂歡,并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克里斯瑪式的精神領袖,這樣才能實現。這就說明了,名人在任何一個方面露出人性的馬腳,那就意味著網絡嘉年華的冷場,并且反攻倒算的流量,瞬間會反噬回來;
不僅如此,網民群體在理想的光輝的照耀下,常常追求公平和絕對的公平,對于貧富懸殊深惡痛絕,因此很容易在心理上,對于那些“布衣首富”、刻意營造親民形象的名人,會有超乎尋常的全盤認可,并會以實際的購買行動表達由衷的支持。那么當帷幕的一角偶然被掀起,網民窺見到了他的私生活之后,理想和信仰瞬間都坍塌了,對于名人就會產生道德清算的憤怒。
當然還有其它原因,總之要說明的是,群體的理想和個體的人性,常常會產生深刻的沖突,但是出于利益和價值之需,他們又需要虛情假意地擁抱在一起,這種情形,潛藏了反目的種子。
所以說,名人的流量現象,常常是和網民群體通力合作的結果。但是每一場被簇擁的演講、每一個引發尖叫的高光時刻、每個脫離現實的宏大敘事,都是自己親手用力拋出的回旋鏢,一旦受到常識、規律的降維打擊,回旋鏢總會在到達某個遠地之后,就會原路折返,奔襲而來。
我們不能否認宗慶后作為優秀企業家的社會貢獻,但是由其形象在極短時間里的變化過程,給了我們諸多的警示和啟示。一言以蔽之,如果你在運營網絡流量中的群體情緒,那就要做好接受情緒流量反噬的準備。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