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像
1939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28年,33歲的徐悲鴻第一次踏上廣東的土地,彼時的他剛從法國留學歸來,滿懷振興中國美術的抱負。踏入廣州,這座處在新文化運動風口浪尖的城市,傳統嶺南畫派的細膩筆墨與西洋畫風激烈碰撞,多元交融的藝術氛圍撲面而來,令徐悲鴻興奮不已,他在日記中寫下:“粵地之風物,與江浙大異,筆墨當隨時代而變。”這不經意的一筆,悄然勾勒出他與廣州一段段動人故事的輪廓。
簫聲
1926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初逢羊城:與嶺南畫派的思想交鋒
初到廣州的徐悲鴻,很快便結識了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人。他們常聚在廣州西關的茶樓,在茶香裊裊中談藝論道。一次,高劍父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的新作,那是一幅融合了西洋光影與傳統筆墨的花鳥圖,畫面中鳥羽的質感在細膩筆觸下栩栩如生,光影的暈染又添幾分生動。高劍父笑著看向眾人:“我主張折衷中西,從傳統中尋新機,諸位以為如何?”
徐悲鴻微微皺眉,直言道:“中國畫若不改革,必亡!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應著重寫實,以西方寫實技法重塑國畫。”此言一出,席間一片嘩然,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這場關于中國畫未來走向的爭論持續了數日,徐悲鴻與高劍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但爭論并未使他們疏遠,反而在思想的碰撞中,彼此的惺惺相惜悄然生長。
不久后,高劍父邀請徐悲鴻參與嶺南畫派的學術活動,徐悲鴻欣然應允。在活動中,徐悲鴻看到嶺南畫家們深入生活寫生創作,將嶺南獨特的風土人情融入畫作,深受觸動。而他在活動中展示的西方繪畫理念與技法,也讓嶺南畫派的畫家們耳目一新。此后,徐悲鴻專門到佛山、潮汕一帶采風,嶺南獨特的建筑、人物風貌被他一一記錄在速寫本上,這些素材為他后來創作《田橫五百士》《九方皋》等歷史題材作品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畫中人物的服飾、動態,隱約可見廣東民間生活的影子。
田橫五百士
1928-193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再度南下:情誼升華與藝術交融
1935年,徐悲鴻在南京舉辦個展,特意邀請高劍父北上參觀。高劍父看著展廳中徐悲鴻的作品,尤其是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奔馬圖,不禁贊嘆:“悲鴻之馬,已得西洋解剖之妙,又不失中國筆墨之神。”徐悲鴻則笑著回應:“這其中也有嶺南藝術給我的啟發。”
1936年,徐悲鴻因感情問題避走廣東,暫居香港。在港期間,他結識了廣東籍女畫家方君璧。方君璧早年留學法國,畫風受印象派影響,與徐悲鴻志趣相投。兩人常結伴寫生,從九龍寨城到新界村落,處處留下他們的足跡與速寫。在一次寫生時,方君璧看著徐悲鴻專注的神情,感慨道:“你的畫里總是透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徐悲鴻停下畫筆,望向遠方:“藝術本就源于生活,我們要用畫筆記錄時代。”
這段時間,徐悲鴻的筆觸愈發深沉,廣東的山水人情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別樣的韻味。此后他創作的《漓江春雨》《愚公移山》等名作,都能看到嶺南濕潤朦朧的意境。在香港,他還秘密資助了一批廣東進步青年赴法留學,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
徯我后
230cm×318cm
193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烽火歲月:為抗戰而作的藝術擔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大地陷入戰火硝煙之中。1937年,徐悲鴻先后在香港、廣州、長沙舉辦畫展,他希望通過畫展,喚起民眾的抗日熱情,為抗戰籌集物資。在廣州舉辦畫展期間,展廳里人潮涌動,一幅幅飽含愛國情懷的畫作震撼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靈。其中一幅《負傷之獅》,畫中受傷的獅子雖身形疲憊,卻依然目光堅定,仿佛在積蓄力量準備奮起反擊,隱喻著中華民族在戰火中的不屈脊梁。
1938年廣州淪陷,正在桂林籌備畫展的徐悲鴻得知消息后,悲憤交加,連夜創作《奔馬圖》,并題跋“哀鳴思戰斗,迥立向蒼蒼”,他將這幅畫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給抗戰。同年,他冒險潛入廣東韶關,為前線將士畫像。在臨時搭建的畫室里,徐悲鴻每日伏案十余小時,畫軍人、畫難民,手指磨出血也不停筆。當地《抗戰畫報》記載:“徐先生每日伏案十余小時,畫軍人、畫難民,手指磨出血也不停筆。”這些速寫后來成為《愚公移山》的素材,畫中人物的肌肉線條,明顯帶有廣東客家壯漢的特征。
1940年,徐悲鴻在廣東戰時省會曲江(今韶關)舉辦抗戰畫展。展覽現場,一位老農看著《田橫五百士》,激動地說:“這些好漢,像極了我村后生仔!”徐悲鴻聞言大笑,當場為老農畫了幅速寫相贈。在那個艱難的時代,徐悲鴻用畫筆為武器,與全國人民一同抗擊外敵,他的畫作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愚公移山
1940年左右
徐悲鴻紀念館藏
桃李芬芳:對廣東藝術人才的悉心培育
徐悲鴻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更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1950年,廣州青年楊之光懷揣藝術夢想北上求學,忐忑地將作品集呈現在徐悲鴻面前。徐悲鴻翻開畫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當即拍板:“來中央美院吧!我親自教你。”當時楊之光家境貧寒,徐悲鴻不僅免去其學費,還安排他在學校圖書館勤工儉學。
在中央美院,徐悲鴻對楊之光要求極為嚴格,他要求楊之光每天完成50張速寫,并親自批改。一次,楊之光臨摹蔣兆和的《流民圖》不夠傳神,徐悲鴻直接撕掉畫紙,嚴厲地說:“嶺南畫派最重寫生,你該去街頭找真人練!”這番訓誡讓楊之光終身難忘。在徐悲鴻的悉心指導下,楊之光的繪畫技藝突飛猛進,后來成為中國著名畫家。1983年楊之光赴美講學時,行李箱里始終帶著徐悲鴻寫給他的信,其中一句“藝術無國界,但畫家有祖國”,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晚年的楊之光在廣州美術學院任教時,仍保持著徐悲鴻教導的嚴格教學傳統,將這份藝術精神代代相傳 。
徐悲鴻與廣州的故事,是藝術與時代的交織,是思想碰撞與融合的傳奇。他在廣州這片土地上,汲取藝術靈感,傳播先進理念,為中國美術的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作品與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天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不斷前行。
放下你的鞭子
1939年
自畫像
布面油彩
23cm×17cm
1924年
詩人陳散原像
布面油彩
60cm×73cm
1927-1930年
老人像
布面油彩
34cm×25cm
1924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夫人像
布面油彩
67cm×54cm
1947年
中國美術館藏
老婦
木板油彩
40.5cm×33cm
1922年
孫多慈像
布面油彩
197cm×132cm
1936年
中國美術館藏
畫家李青萍像
布面油彩
尺寸不詳
1941年
珍妮小姐
布面油彩
尺寸不詳
1939年
雞鳴寺道中
布面油彩
66cm×77cm
1943 年
中國美術館藏
銀杏樹
布面油彩
101cm×88cm
1943 年
中國美術館藏
喜馬拉雅山之林
布面油彩
92cm×59cm
1940 年
中國美術館藏
玉簪花
布面油彩
66cm×48cm
1943年
中國美術館藏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