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上午8點28分,書壇“巨擘”沃興華在與癌癥抗爭近十年后,病逝于上海,享年70歲。作為一位頗受爭議的書法家,有的人把他稱為“當代傅山”,也有的人批評他寫的是“丑書”,論評價的復雜性,絲毫不輸曾翔、王冬齡等人。
1955年5月,沃興華出生于上海人,197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1979年破格獲得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先后就職于華東師大、復旦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他專研書法史和創作,對敦煌書法、金文書法極有研究,還提出“形式構成”的創作理論,強調書法形式與空間造型的關系。
沃興華一生與“俗書”為敵,認為寫字“寧丑毋媚”,同時還要順應時代潮流。他在《書法的形式構成》一文中指出:“今天的書法作品主要是給人看的,強調視覺效果,關注整體章法,重視組合關系,結果不得不講究形式構成。”
具體做法就是“把點畫放到結體中去處理,把結體放到章法中去處理,把章法放到展示空間中去處理,一句話,不能就事論是地孤立地對待點畫結體和章法,努力把它們放到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中去處理他們的組合關系,發掘關系之美。”
沃興華的書法作品就是對“形式構成”理論的探索,由于它與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傳統書法不同,導致了其作品很多人根本看不懂,所以,出現“差評”也就不奇怪了。沃興華遍臨碑帖,對漢碑、魏碑以及顏真卿、蘇軾等人的筆法非常熟悉,有了深厚的基礎,所以寫字時更能“隨心所欲不逾矩”。
寫碑時,他借鑒《張遷碑》的方筆切入,卻以腕力絞轉使線條中段泛起“蟲蝕木”般的澀勁。作草時,取米芾“刷筆”之勢,又融入繪畫的“皴擦”技法,長捺末端以側鋒掃出飛白,比純帖學多份生辣,較一味學碑更顯靈動。
結字上以空間重構突破傳統范式,將漢字拆解為點、線、面” 元素,通過夸張疏密、顛倒欹側制造張力,這種解構并非隨意,而是基于對《說文解字》字形的溯源,傳統基因與現代形式形成對話。
章法上借鑒民間書法的隨性與現代構成的秩序,創造“塊面式行氣”,大幅作品中,字群按疏密聚散形成視覺單元,通過墨色呼應維系整體氣韻。這種處理源自他對敦煌寫經的研究,并以現代設計的“視覺重心”理論加以規范,避免了無序的雜亂。
“漲墨破鋒”強化情感表達,筆畫邊緣暈化如“墨團濺紙”,這種技法脫胎于王鐸“漲墨法”,卻更強調一次性書寫的不可復制性,拒絕刻意修飾,保留筆鋒自然暈染的痕跡。
沃興華的爭議性恰是其價值所在,既堅守“書法以漢字為根基”的底線,又大膽突破形式邊界,為當代書法提供了鮮活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