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剛漫過龍鳳大街的樹梢,蓮花池公園的四連片草坪門球場已熱鬧起來。翠綠的草坪上一群身著運動服的中老年球友正揮桿競技,連旁邊觀賽的人群里都不時爆發出“好球”的喝彩。清脆的球桿撞擊聲、此起彼伏的歡笑聲,混著遠處晨練者的太極樂曲,織成一幅鮮活的市井畫卷。
二十多年前,參與者大部分為退休老干部;2006年周邊居民開始探頭張望;現在,不僅有退休教師、企業職工組隊切磋,連三十多歲的年輕父母都帶著孩子來體驗,周末常有祖孫三代同場揮桿的溫馨畫面。從“老干部活動室”到“全民運動場”,這四塊球場的變遷,恰是呂梁門球從小眾休閑走向全民熱潮的最佳注腳。
起步:老干部搭建的健康平臺
呂梁門球的故事始于1994年。當時,地區老干部局為豐富干休所老同志的生活,引進了門球運動。“最初就是想給老干部們找個既能活動筋骨,又能交流談心的地方。”曾參與早期推廣工作的退休干部回憶道。1996年,首片門球場地建成,老干部們自發組建起領導組,帶著圖紙和熱情奔赴各縣,手把手指導場地建設。
1997年,呂梁市門球協會正式成立。2006年,班子正式組建起來,還邀請到國家級裁判員加入。就在這一年,蓮花公園的四連片草坪場地建成,成為當時全市門球愛好者的“圣地”。
“那時候我們跑遍了13個縣市,有時候為了一塊場地的選址,能跟鄉鎮干部磨上大半天。”市門球協會主席李壽笑著說。十年間,呂梁門球迎來爆發期:交城縣2010年建成400萬元的標準門球館,孝義市2014年建起室內場館,柳林縣更是將場地修到了鄉鎮和企業,總數達28塊。到2016年,全市門球場地已達86塊,其中草坪場地46塊,門球體育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
傳承:打造公正透明的“快樂圈”
2017年,從未打過門球的李壽被推選為門協主席。這位退休前的水利管理干部,帶著“治水”的嚴謹勁兒接手工作:“大家退休后圖的就是個公平自在,所以班子建設必須放在首位。”
協會立下規矩,每月開辦公會,工作分工明確,經費使用實行“集體研究、四級簽字”制度,年底公開收支明細。“有次我們辦比賽,有人提議給裁判發點補助,討論了三次才定下來標準,就是要讓大家心服口服。”一位隊員在旁說道。
在這個特殊的“工作活動圈”里,退休干部們放下了昔日的職務身份。李壽常說:“不管以前是什么職務,到了球場都是球友。”久而久之,一個健康和諧的球友生活圈便形成了。
突破:為門球場地“遮風擋雨”
“下雨天不能打,大太陽天曬得慌”,這曾是困擾門球愛好者的難題。2019年,門協琢磨出個新點子,給球場加頂篷。他們連夜畫出設計圖,以門協名義向市體育局提交報告。很快就落實了資金,首座帶頂篷的標準球場在市區建成。
有了“樣板工程”,推廣就順理成章了。2021年,協會向城市規劃局提議“公園配建門球場”,促成汾酒廠和方山縣各建成兩塊鋼結構頂篷場地;2023年借著省“門球之鄉”創建的東風,柳林縣一口氣建起四塊膜結構頂篷場地。如今,全市已有10塊帶頂篷的場地,“就算下著小雨,大家照樣能在里頭酣戰,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汾陽市門協主席張吉成說。
截至去年底,呂梁門球場地總數已達107塊,新增的21塊全是高標準草坪場地。從沙土場地到帶頂篷的草坪球場,變化的不僅是硬件,更是大家的熱情:“現在年輕人路過都忍不住停下看兩眼,還有不少人來問怎么加入呢。”
熱潮:月月有賽 以球會友
“三月婦女節打婦女賽,七月建黨節有主題賽,國慶節還有全市總決賽”,翻開呂梁門協的賽事表,全年比賽排得滿滿當當。市門協每年協調各縣舉辦市級賽事,市委老干部局支持的老干部賽已連續辦了十三屆,婦聯、工會也常伸出援手。
各縣還辦起了特色賽事。興縣的“晉陜蒙晉綏杯”邀請賽,引來陜西、內蒙古的球隊跨省(區)參賽;方山縣的“于成龍杯”,球員們穿著傳統服飾比賽,別有一番趣味;平川縣的“三市十縣婦女門球賽”,晉中祁縣、平遙的球友每年都準時赴約。“去年我們辦‘賀昌杯’混合二人賽,報名電話被打爆了,最后不得不限報32隊。”柳林縣門協負責人說。
賽事不僅管午飯,還為前四名準備獎狀和獎品。“不是圖那點東西,就是覺得咱這比賽正規、有面子。”72歲的一位球友說,她每年要參加二十多場比賽,“有時候去鄰縣打比賽,特別熱鬧。”
為支持全省門球事業,我市還多次承辦中冠賽山西分區賽和省錦標賽。2023年省錦標賽上,呂梁參賽隊占總數的25%,“看著兄弟市的高手打球,咱也學著點技巧,回來就琢磨怎么提高。”
創新:老運動玩出新花樣
“門球不是老干部的專利,得想辦法吸引更多人。”李壽的想法得到了呂梁學院體育系教授的支持。這位擁有專屬門球教程的“總教頭”,每年都為新隊員開理論課,從規則講到戰術,還帶著專業老師現場指導。
疫情期間,協會組織了兩個月的線上規則培訓,140人在線學習;平時比賽錄制視頻,供大家反復研究戰術。備戰省十六運會時,他們組建中青隊和老年隊,13個重點縣各成立競技隊,“以前是瞎打圖樂呵,現在也講究配合了,打起來更有意思。”隊員們紛紛表示。
如今的呂梁門球,正從“康樂型”向“競技型”轉變。在去年的省運會上,呂梁隊斬獲兩枚銅牌,創歷史最好成績。但李壽更看重的是參與度:“不管水平高低,只要大家能在球場上找到快樂,這門球運動就有生命力。”
從1994年的蹣跚起步,到如今的百塊場地、月月有賽,呂梁門球的三十年,是一群人用熱情和堅持書寫的故事。正如蓮花池公園門球場上那句標語:“一桿在手,快樂常有;以球會友,健康長久。”這或許就是門球運動在呂梁長盛不衰的密碼。記者 高茜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