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 is Sweden
LOCALSWEDEN
瑞典在加沙沖突中成為歐洲反對以色列的“急先鋒”,其立場升級并非偶然,而是由外交傳統、人道危機激化、戰略外交目標和歷史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
一
回顧歷史
說到瑞典和以色列,就不得不說1948年聯合國巴勒斯坦調解專員福爾克·貝納多特伯爵(Folke Bernadotte)遇刺案。貝納多特是瑞典王室成員(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的孫子),二戰期間,貝納多特作為瑞典紅十字會副主席,主導“白色巴士”行動,從納粹集中營救出約31000名囚犯(含至少6,000名猶太人),此舉被視為對猶太人的重大恩情,他也因此在國際社會享有崇高聲譽。
1948年5月,貝納多特被聯合國任命為巴勒斯坦問題調解專員,主導第一次中東戰爭?;鹫勁?。他促成兩次停火協議,為以色列爭取到關鍵喘息時間,使其得以重整軍備。
同年9月16日,貝納多特向聯合國提交解決方案,主張 “耶路撒冷國際共管” 和 “阿拉伯難民回歸權” ,被以色列視為威脅領土主權。
1948年9月17日,猶太復國主義極端組織“萊希”(Lehi)在耶路撒冷伏擊貝納多特車隊,其頭部和身中六槍當場死亡,該組織領袖為伊扎克·沙米爾(后任以色列總理)。
瑞典政府認為以色列情報部門泄露了貝納多特的行程路線,且暗殺后僅逮捕200余名“萊?!背蓡T,但1950年即予以大赦,主謀沙米爾等人更在政壇平步青云。以色列媒體甚至公開稱貝納多特為“英國和阿拉伯人的傀儡”,煽動對立情緒。
瑞典將暗殺視為國家恥辱,王室以“埃斯特爾”(貝納多特遺孀名)為公主命名,暗含紀念之意。瑞典成為歐盟首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2014年),并多次譴責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如1982年黎巴嫩戰爭)。2001年后兩國部長級交流中斷,直至2021年才恢復外長互訪。
二
立場升級
時隔四年,2025年5月21日:瑞典首次公開推動制裁
瑞典外交部長斯蒂納加德宣布將與歐盟合作,推動對“推行非法定居點政策、反對兩國方案”的以色列官員實施制裁,并強烈譴責內塔尼亞胡“控制加沙”的聲明違反國際法。
5月26日:瑞典領導人層面公開批評與外交行動
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通過瑞典通訊社發聲,指責以色列封鎖援助導致人道危機惡化,宣布召見以色列駐瑞典大使。首次明確呼吁歐盟對以色列施壓,包括“采取制裁措施”。
5月28日:正式外交抗議
瑞典外交部召見以色列大使,要求立即解除援助封鎖,聲明強調“當前的戰爭方式不可接受”,并援引國際人道法義務。
6月1日,瑞典環保少女前往加沙
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與其他11名國際活動家(包括法國歐洲議會議員、巴西活動家等)乘坐懸掛英國國旗的游艇“瑪德琳號”(Madleen),從意大利西西里島出發。船上載有5噸嬰兒奶粉、醫療用品及海水淡化過濾器等象征性救援物資,旨在突破以色列自2007年起對加沙的海上封鎖,并呼吁國際關注當地人道危機。6月9日凌晨,在距離加沙海岸40-100海里的國際水域遭以色列海軍包圍,以軍出動快艇、無人機和直升機圍堵,并向甲板噴灑刺激性白色粉末,致多名船員出現劇烈咳嗽、暫時性失明。隨后武裝人員強行登船控制船只。所有人員被帶至以色列阿什杜德港,其中4人簽署驅逐文件后遣返,通貝里于6月10日被驅逐至法國轉機回瑞典;其余8名拒絕簽署者被關押在吉翁監獄。被以色列扣押的救援物資三日后出現在加沙黑市,貼有以色列農業部標簽,售價暴漲15倍,赤裸裸的“人道主義搶劫”。
6月12日:升級至“戰爭罪”指控
瑞典外交部長斯蒂納加德指控以色列將“饑餓作為戰爭手段”,明確違反國際法,構成戰爭罪。此舉將批評推向法律與道德雙重高度。
三
深層原因
1. 歷史性外交傳統:長期支持巴勒斯坦自決
瑞典是歐盟首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2014年),其外交政策始終強調“兩國方案”與國際法框架。此次批評延續了對以色列占領政策的長期不認同,尤其在以色列計劃“控制加沙75%領土”“迫使巴勒斯坦人遷移”的背景下,瑞典視其為對領土完整的直接威脅。
2. 人道主義危機激化:饑餓戰術觸發道德紅線
2025年3月以色列重啟軍事行動并封鎖加沙后,當地陷入嚴重饑荒(聯合國警告“1.4萬名嬰兒面臨死亡”)。瑞典將封鎖援助定性為“系統性虐待平民”,認為已遠超自衛范疇:
克里斯特松指出,以色列的封鎖“導致自2023年10月以來最惡劣的人道局勢”;
外交大臣直接指控以方“利用饑餓作武器”,觸及戰爭罪紅線。這種對人道危機的聚焦,與德國批評軍事行動“目的不明”形成對比,瑞典立場更尖銳且具道德指控性。
3. 法律與道義話語權:強化國際規范執行力
瑞典將沖突置于國際法框架下批判,強調三點:
封鎖援助違反《日內瓦公約》規定的占領者義務;
吞并加沙領土計劃非法(回應內塔尼亞胡“控制所有領土”言論);
推動歐盟援引《歐以聯系國協議》人權條款審查對以關系。
此舉意在塑造“規則維護者”形象,與歐盟內法律現實主義(如德國)區隔。
4. 追求歐盟內部領導力:聯合北歐與中小國家
瑞典聯合芬蘭、丹麥共同譴責以色列制造“人道主義援助危機”,并推動歐盟集體行動:
在西班牙召集的歐洲-阿拉伯國家會議上支持對以武器禁運;
借馬耳他、挪威等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勢頭(2025年5-6月),強化“兩國方案”同盟。
通過團結中小國家,瑞典填補了法德等大國因戰略顧慮留下的批評空間。
四
瑞典為何更激進?
德國:批評軍事行動“目的不明”,但未提制裁,避免歷史負罪感束縛,謹慎觸及制裁
西班牙:呼吁武器禁運,威脅制裁內塔尼亞胡,聚焦集體行動,未單獨升級法律指控
法國:計劃6月聯合國會議推動兩國方案,策略更迂回,避免直接對抗。
瑞典的獨特性在于:
單邊行動先于歐盟(如率先召見大使、推動定向制裁);
道德-法律話語綁定(將援助封鎖定性為“戰爭罪”)。
五
未來走向:以“規則衛士”角色影響歐盟決策
瑞典可能繼續在歐盟內推動三項議程:
擴大制裁范圍:從個別官員延伸至經濟領域(如審查歐以貿易協議);
主導加沙援助機制:繞過以色列政府,支持聯合國主導的援助分配;
承認巴勒斯坦國潮流的樞紐:聯合新承認國家(如馬耳他、愛爾蘭)施壓法德跟進。其目標不僅是約束以色列,更是重塑歐盟在中東議題上的道德權威——而瑞典正通過搶占道義與法律制高點,成為這一進程的核心推手,提高瑞典國際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